样板戏电影

作品数:28被引量:37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相关作者:吴迪徐敏王晓芳穆海亮徐立人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电影文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剧作家》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戏剧之家x
条 记 录,以下是1-4
视图:
排序:
电影与戏剧的融合与差异——浅谈二者时代环境下的关系
《戏剧之家》2016年第1期129-130,共2页刘克甜 
电影从出生到现在,关于戏剧与电影关系的讨论从未停止,不管是钟惦棐"戏剧与电影离婚"还是白景晟的"丢掉戏剧的拐杖"等观点,都急于撇清戏剧与电影某种程度上的关系。本文力图从中国早期电影明星的表演、文革时期样板戏这两个视角论述二...
关键词:电影明星 样板戏电影 融合 差异 
以《杜鹃山》为例浅析样板戏电影的创作被引量:1
《戏剧之家》2014年第6期219-220,共2页王睿 
样板戏无疑是中国艺术史上史无前例的文化事件,其塑造的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形象和传达的阶级斗争主题,承载了一个时代的记忆。《杜鹃山》作为样板戏电影的后期之作,凭借其艺术上的创新成为样板中的样板。如今再看这部作品,虽然人物、情节...
关键词:样板戏 时代背景 电影化探索 镜头构图 
新中国电影声音:火红旋律(1950——1976年)中的技术系统演进与观众的认知被引量:1
《戏剧之家》2012年第2期67-68,共2页裴磊 苑菲 董立娟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沉浸性体验:1908-2008中国百年电影声音研究";项目批准号:10YJAZH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从1950——1976年间的新中国电影声音技术演进史出发,讨论1950——1976年间新中国电影声音分阶段的表现,研究了"新中国十七年"和"文革十年"电影声音的主要特点。并试图通过分析1950——1976年间新中国电影观众认知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关键词:“十七年”电影 “样板戏”电影 声音 
“样板戏”电影的生产与传播
《戏剧之家》2011年第5期11-13,56,共4页李松 
"样板戏"电影的生产机制表现在:集中最优秀的创作人员;建立强大的"样板戏"电影工业体系;确立严苛的"样板戏"电影审查与监督制度。"文革"宣传机器利用多种媒介手段包括电影来控制传播渠道,强化信息灌输,从而控制思想、驯化心灵。
关键词:“样板戏”电影 生产传播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