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记忆

作品数:457被引量:710H指数:1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卫岭赵静蓉魏巍李厥云袁龙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文化研究x
条 记 录,以下是1-5
视图:
排序:
创伤记忆的历史叙事、空间建构与主体生成——以冯骥才重写义和团事件为考察对象
《文化研究》2021年第3期179-201,共23页祝昇慧 
义和团运动是中外关系史上一个难以平复的创伤,天津这座城市百廿年前遭遇的屠城记忆,更是赋予作家冯骥才萦绕不散的书写情结与叙事文本的独特性。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中,其义和团叙事几番重写,并经历了由革命史观到文化史观、全球史...
关键词:冯骥才 义和团 创伤记忆 
记忆的幽灵及其挖掘被引量:1
《文化研究》2020年第3期21-36,共16页刘亚秋 
记忆的幽灵具有在生与死、可见与不可见之间以及不可简约性、哀悼/债务等诸多特征;它不仅意味着德里达提到的死者形象,还包括生者记忆中那部分被隐藏、被埋葬或被压抑的记忆。因此,记忆的幽灵就是一种有待发掘的潜伏着的记忆,它需要一...
关键词:幽灵 记忆的幽灵 不可见 创伤记忆 
历史的缺位与情感化的“文革”叙事——论电影《归来》对小说《陆犯焉识》的改编被引量:1
《文化研究》2015年第1期41-50,共10页曹莹 
电影《归来》与原著《陆犯焉识》体现两种不同的历史叙事策略和文化价值立场,小说从女性视角切入知识分子的精神成长史,在跨度长达六十年的历史维度中,描绘了一幅人性退化和社会变迁的整体图景,并将母性精神看成历史的最终救赎。电影则...
关键词:《归来》 《陆犯焉识》 创伤记忆 “文革” 
铭记苦难与诗的伦理——论归来诗人铭记历史创伤的独特方式被引量:1
《文化研究》2014年第3期268-281,共14页李文钢 
2014年河北省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项目“‘归来诗人’的创伤体验与诗歌创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归来诗人以他们的诗,留下了一场历史灾难中的幸存者的证词,在人类的文化记忆中矗立起了一座座诗的纪念碑,这是他们铭记历史创伤的独特方式。他们的诗歌创作,避免了情感的直接宣泄,遵循着诗歌艺术自身的美学伦理,是一种诉诸人类文化记忆...
关键词:归来诗人 诗歌创作 文化记忆 创伤记忆 
民族创伤记忆的影像重建与价值反观——以近年抗日战争题材影视创作为例被引量:1
《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89-99,共11页盖琪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项目号:ICS-2012-A-02)的阶段性成果
通过影视艺术对战争所造成的民族创伤记忆进行影像重建,是一种具有世界性的文化行为,值得理解和尊重。但近年来,中国内地有关抗日战争的影视创作却在数量上达到畸高的程度,在价值层面上也越发陷入激进民族主义的窠臼,整体上逐渐呈现一...
关键词:民族创伤记忆 抗日战争题材影视 战争叙事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