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运庭

作品数:22被引量:27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楚辞司马迁孔子《离骚》巫风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华文化论坛》《鞍山师范学院学报》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悟得第一义 字字皆心语——皮朝纲先生的禅宗美学研究
《中华文化论坛》2014年第2期185-190,共6页董运庭 
一 佛教禅宗形成于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而禅宗美学,则是肇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学术概念,也是发轫于那个年代的一门新学科。禅学作为禅宗教义,本是佛教学说的组成部分,与美学分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不同门类...
关键词:佛教禅宗 美学研究 意识形态领域 隋唐时期 中国佛教 禅宗美学 学术概念 八十年代 
论“三监”与邶鄘卫“三国同风”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57-64,85,共9页董运庭 
班固始以《书序》"三监"说释《邶》《鄘》《卫》"三国同风"之缘由,郑玄据此又生异说,以致纠结无穷,终成死结。本文认为,根本原因,是在《诗三百》蜕变为《诗经》的过程中,前后推挽、层层相因的经学阐释所造成的干扰和误导。根据历史还原...
关键词:三监 邶鄘卫 三国同风 班固 郑玄 
“二南”探故被引量:1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37-44,共8页董运庭 
"二南"之难以厘定,既有历史与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关系梳理不清的问题,又有《诗经》在汉代以来经学化嬗变中遗留下来的种种玄机。依据周王室经营南土的进程,可以考察"二南"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地域。"二南"列于《国风》之首,只能从乐章的...
关键词:《周南》 《召南》 南土 乐章 
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被引量:1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49-54,74,共7页董运庭 
对孔子提出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两千年来多有误读。尤其是当它与另一个经典命题"《关雎》,后妃之德也"相对接时,由于系统杂糅与框架混乱,便在三个方面引发尖锐的冲突:毛诗内在的冲突;毛诗与三家诗的冲突;孔子诗说与传统诗...
关键词:《关雎》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孔子诗说 诗经学 
论《史记》对汉初最高统治者的贬斥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98-101,116,共5页栾嘉 董运庭 
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倾尽生命写就千古卓著《史记》,太史公秉笔直书的笔法、对历史人物饱满深厚的情感、"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以及"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的修史目的导致了《史记》戏剧般跌宕起伏的命运。司马迁以敏...
关键词:司马迁 史记 帝王批判 
关于“真孔子”与“假孔子”——兼论思想史书写与经典解读的若干问题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36-41,共6页董运庭 
辨析"真孔子"与"假孔子"的问题,不仅涉及孔子儒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问题,而且涉及文化史、思想史研究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态度,涉及我们今天阅读经典、继承传统的可能性问题。本文不赞成以孔子的生卒为边界,对"真孔子"与"假孔子"作简单的划...
关键词:真孔子 假孔子 思想史书写 经典解读 
《九歌》略论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21-28,共8页董运庭 
屈原之前已经存在三种《九歌》,即夏《九歌》、周《九歌》和楚地民间流传的九歌。屈原《九歌》不是礼神祭歌,而是以祭祀歌舞为题材的叙事抒情诗,反映了南楚独特的自然风貌和社会生活,其抒情主体特殊,谱写了一组情韵哀婉的多重变奏曲。
关键词:屈原 《九歌》 楚辞 
论《离骚》称“经”与刘勰《辨骚》被引量:6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29-36,共8页董运庭 
汉代关于屈原评价的一场论争,其实是围绕《离骚》称“经”这个问题来展开的,本质上是在两汉经学视野中儒家功利主义诗学观的价值之争。对屈原《离骚》的公允评价以及六朝以后《楚辞》在集部以一书而独立成类,则与刘勰《辨骚》对此所作...
关键词:《离骚》 《离骚经》 刘勰 《辨骚》 
再论屈原之死及其爱国主义精神被引量:1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54-61,共8页董运庭 
屈原之死及其爱国主义精神,鲜明地表现在屈原辉煌灿烂的篇章之中,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有很高的认同度,然而楚辞学界却迄今未能形成共识。屈原死因中的“殉国”说时下被点评为在抗战那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古为今用”。有鉴于此,本文对屈...
关键词:屈原之死 “殉国”说 爱国主义精神 
《离骚》前四句与屈原家世再考释被引量:2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30-36,共7页董运庭 
《离骚》中开门见山的前四句,是我们认识和了解屈原及其家族世系的现存唯一的第一手材料。这四句诗内涵极为广博,涉及很多方面的复杂内容,又因为是抒情性的诗歌语言而不是实录,所以对它的解读必然出现巨大障碍,存在诸多分歧。本文借鉴...
关键词:《离骚》前四句 屈原家世 屈原生活时代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