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艳萍

作品数:25被引量:50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西南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主体性高校民族中篇小说大众传媒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文学经济管理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民族学刊》《新闻论坛》《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当代文坛》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民委科研基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马来西亚华文女作家朵拉散文的中国叙事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85-89,共5页艾诗羽 邱艳萍 
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项目经费支持(C619300A064);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东南亚华文女作家的中国叙事研究”(YB2022082);云南大学第15届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马来西亚华文女作家的中国叙事研究”(KC23236173)。
朵拉散文是马来西亚华文创作的一颗明珠,学界对朵拉散文的关注多集中在其美学价值。朵拉的散文抒写真、善、美,她以灵感之眼观望世界,书写心中的美好。此外,朵拉在散文中融入了丰富的中国叙事,她将中国故事、中华习俗信仰融贯在散文里,...
关键词:朵拉 散文《秋红柿》中国叙事 
智媒时代民族舆情的“新媒体化”特征被引量:2
《民族学刊》2023年第5期91-95,127,共6页林晓华 邱艳萍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国家认同视阈下凉山彝族地区集体记忆研究(1978-2018)”(18BXW072);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新传播语境下民族舆情演变规律研究”(2020SYB30)阶段性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国家安全”顶层设计的战略布局中,舆论引导是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智能媒体时代涉及民族因素的重大舆情与突发事件的学理特征、舆论引导机制需要进一...
关键词:国家安全 民族舆情 新媒体化 引导机制 
新传播语境下西藏政务微信发展研究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93-97,126,156,共7页林晓华 邱艳萍 
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支持经费项目“藏区政务微信与藏区政府执政能力关系研究”;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研究项目“藏区政务微信发展策略研究”(项目号:2017-GMD-009)的阶段性成果。
西藏政务微信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构造周研究法,对西藏政务微信排行榜前三名"阳光西藏""西藏日报""西藏商报"的定位、特色、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西藏政务微信发展与政府执...
关键词:西藏政务微信 构造周 发展策略 理论思考 
女性意识与市场逻辑的离合——电视剧《都挺好》的女性形象分析被引量:3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94-98,共5页林晓华 邱艳萍 
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藏区政务微信发展策略研究”(2017-GMD-009);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支持经费项目“藏区政务微信与藏区政府执政能力关系研究”的研究成果
热播剧《都挺好》是一部现代中国原生家庭生活图鉴,构成了解析当下中国家庭中女性群体角色与地位的一个内涵丰富的文本。文章从该剧的女性形象出发,研究分析在今天的传播语境下,女性在个人意识上的觉醒与成长,同时,女性个人意识又受到...
关键词:女性意识 市场逻辑 刻板印象 重构 
赋权理论与彝族文化的网络传播——以彝族文化网站为例被引量:9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161-166,共6页林晓华 邱艳萍 
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7026);西南民族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重点项目"新媒体环境下的彝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发展研究"(2017ZDY01)阶段性成果
彝族文化网站是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的结合,是全方位地保存、传播、延续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论文考察了彝族文化网站发展现状,进而提出新媒介赋权与彝族文化网络传播的第一层面,即部分具有强烈民族主体意识与行动能力的彝族知...
关键词:赋权理论 彝族文化网站 传播与互动 
全媒体出版新兴模式分析及其启示被引量:3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43-47,共5页林晓华 邱艳萍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研究项目"藏区政务微信发展策略研究"(2017-GMD-009)的成果;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暨西南民族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重点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彝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发展研究"的成果
近年来出现了"社交出版模式"、"众包模式"、"淘宝模式"、"京东出版"等全媒体出版新兴模式,这几种以互联网企业和电商为主体的新兴出版模式,不是对传统出版思维的简单颠覆与替代,它是对传统出版的有益互补,也将会对传统出版企业的转型与...
关键词:全媒体出版 传统出版 互动 转型 
文学传媒的“媒化”运行机制研究——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例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69-72,共4页林晓华 邱艳萍 
2013年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重大项目培育项目"民族地区信息传播的深层模式探究与理论体系的建构"(13SZD08)的研究成果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生产、传播、接受过程中,以报纸文艺副刊为主体的文学传媒起着重要作用。现代文学作品在进入报刊发表阶段之后,必然要经历"媒化"进程。文章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研究对象,考察《大公报》的媒介定位与受众策略...
关键词:文学传媒 《大公报·文艺副刊》 “媒化”机制研究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媒介化社会与藏族传统节日文化变迁——以2015年拉萨藏历新年为例被引量:3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8期153-157,共5页林晓华 邱艳萍 
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重大项目培育项目"民族地区信息传播的深层模式探究与理论体系建构"(13SZD08)阶段性成果
当代社会已成为一个"媒介化社会",新媒体已全面进入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2015年拉萨藏历新年期间,调研组以藏族新媒体使用情况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新媒体使用与藏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探讨"媒介...
关键词:媒介化 藏族传统节日文化 变迁 
民族地区传播实践中的“场域”问题研究
《新闻论坛》2016年第3期74-77,共4页林晓华 邱艳萍 
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重大项目培育项目"民族地区信息传播的深层模式探究与理论体系建构"成果;项目编号:13SZD08
在少数民族地区,无处不在的大众传播与特定的少数民族文化交织,形成了独特的传播"场域"。本文以"场域"理论为视角,在2015年民族地区媒介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民族地区的传播现状,探究民族地区大众传播的特殊性,进而提出了有针对性...
关键词:“场域”理论 民族地区 媒介调查 
民族文化屏障与生态建设--以哈尼族宗教文化为例被引量:3
《民族学刊》2016年第1期71-75,121,122,共7页林晓华 邱艳萍 
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重大项目培育项目“民族地区信息传播的深层模式探究与理论体系建构”(项目编号:13SZD08)、西南民族大学学位点建设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3XWD-S0501)成果之一
哈尼族宗教艺术中蕴含着独特的生态智慧,这种生态智慧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屏障。在生态文明领域,本文首次提出了"文化屏障"这一概念,并通过分析发现哈尼族宗教艺术所形成的文化屏障,对于保护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排斥强势文化的消极影响,均...
关键词:宗教艺术 生态智慧 民族文化屏障 现代转换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