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元江

作品数:165被引量:360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汤显祖戏曲艺术表演美学陌生化戏曲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苏联戏剧界对梅兰芳表演美学困惑的多重根源
《戏曲艺术》2024年第5期1-13,共13页邹元江 
由于苏联戏剧界迟滞甚或缺席了欧洲20世纪早期受东方戏剧的启发“重新戏剧化”的进程,所以,当1935年梅兰芳访苏演出时,苏联除了极个别的戏剧家借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来为他们的先锋戏剧辩护外,其他戏剧家并不熟悉这种古老的戏曲规则。加...
关键词:苏联戏剧界 梅兰芳表演美学 困惑 根源 
创造教育作为美育学的核心——杜卫教授《美育学》评介
《美育学刊》2024年第5期I0004-I0004,共1页邹元江 
杜卫教授是新时期以来国内系统深入研究美育理论的著名学者,早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他就考虑做美育理论的博士论文,为此,他除了搜集了一些相关资料外,还翻译了一本美育论著。后虽因故改做了其它方面的博士论文,但他没有放弃对美育理论的...
关键词:美育理论 博士论文 集大成之作 美育研究 美育学 新时期以来 现代美育 美育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对中国戏曲界的负面影响
《四川戏剧》2024年第5期4-10,共7页邹元江 
八十多年来,中国传统戏曲美学被原本是置换而来的斯坦尼心理体验的表导演体系所“置换”,而戏曲学界、演艺界对这个体系的负面影响却反思阙如。一是对传统戏曲导演观念的错置。最突出的就是按照斯坦尼逼真体验论的要求,发生了某些导演...
关键词:斯坦尼体系 中国戏曲界 负面影响 反思 
用口述拼接一部鲜活的马来西亚华文百年话剧史
《戏剧与影视评论》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邹元江 
马华百年话剧口述史最明显地区分为20世纪50年代马来西亚建国前的马来亚华族话剧史和建国后的大马华文话剧史两部分。华族话剧史由于与华族族群以及母国中国特殊的紧密联系,在剧团、剧目、剧场、剧运和剧评等视域对我们重新架构中国话...
关键词:口述 马来西亚 华文话剧史 
文明“互鉴”与概念“置换”——以戏曲表演美学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4
《中国社会科学》2024年第1期86-105,206,共21页邹元江 
跨文化研究主要包含文明“互鉴”和概念“置换”两种模式。在中西戏剧跨文化研究交流中,文明“互鉴”常常被忽略或扭曲,而概念“置换”却习焉不察地成为主要的思维方式。令人深思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美学一直受到西方话剧...
关键词:戏曲表演美学 文明“互鉴” 概念“置换” 现代戏曲 情节整一性 
论京剧《霸王别姬》的具身呈现及场上表演的文本结构被引量:1
《艺术百家》2023年第6期68-75,共8页邹元江 
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梅兰芳表演美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07BZX064)阶段性成果之一。
杨小楼的具身表情思维对梅兰芳表演的深刻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当年京剧鼎盛时期之所以能出现不少全能的戏曲艺术家,是因为戏曲演员从童子功训练开始就扎实掌握了“可引用的姿势”,而能不断组合、化合姿势的直接审美效果就是具身表情的凸...
关键词:《霸王别姬》 具身表情 非“情节整一性” 场上表演文本结构 
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评论核心话语(概念)体系建构被引量:3
《艺术评论》2023年第11期7-25,共19页邹元江 
中国传统文艺评论的民族特色集中体现在非概念知觉视域上。而心灵涵养、瞬间顿悟正是中国传统文艺评论非概念知觉视域的主要知觉方式。非概念知觉的根源就在于中国文化的类思维特征。近现代以来,中国传统文艺评论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
关键词:戏曲表演艺术评论 民族特色 概念体系建构 世界视野 
对昆剧传习所百年薪火传承的反思被引量:2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140-156,共17页邹元江 
昆剧传习所“传”字辈百年薪火传承,留下了诸多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昆剧演员之所以不是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意义上的“进入角色”“演人物”,这既与演员以童子功练就的极其繁难艰奥的行当程式中介来间离地表演角色有关,也与昆剧“曲牌...
关键词:昆剧传习所 “传”字辈 传承 反思 
论王延松音乐叙事的双重真实
《艺术百家》2023年第2期108-113,共6页廖舒婷 邹元江 
王延松将自己在音乐剧《轮椅的舞蹈》中的导演叙事手法称为“音乐叙事”,认为其不同于传统的文学叙事,音乐叙事是内在的情感叙事与外在的舞台形式叙事的结合。“情”是王延松音乐叙事最重要的源泉与线索,情境的直觉性身体语言设计则是...
关键词:王延松 音乐叙事 情境 诗性 “真” 
如何理解中国戏曲艺术的“间离效果”与“设身处地”?——田民《梅兰芳与20世纪国际舞台:中国戏剧的定位与置换》献疑被引量:4
《文艺研究》2023年第4期151-160,共10页邹元江 
戏曲艺术的“间离效果”产生的前提是假定性的程式化,而程式化的根源在于中国文化的类思维和与之相关联的象思维特征。戏曲艺术建立在某一类人抽象的形而上的类思维而非某一个人表演的基础之上,其魅力在于有程式化规则约束意义上的表演...
关键词:中国戏曲艺术 假定性 梅兰芳 间离效果 布莱希特 童子功 精彩绝伦 斯坦尼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