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翰

作品数:46被引量:166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主题: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福柯罗兰·巴尔特细读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学术研究》《云南教育(视界)》《法国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加缪小说主人公的动机问题——以《堕落》中的对话性与反讽为中心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4年第5期5-18,共14页钱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时期西方理论潮语中国文论话语分析研究》(22JJD750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从《局外人》开始,加缪小说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就始终晦暗不明。在作家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小说《堕落》中,主人公克拉芒斯无法以符合自己道德观的行动来解决内心的矛盾,于是以普遍的审判来回避对自己的审判和自我忏悔,并陷入审判者-忏悔...
关键词:加缪 《堕落》 对话性 反讽 行为动机 
从“前故事话语”看叙事交流的三层结构
《文艺理论研究》2024年第5期46-58,共13页钱翰 王瑾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时期西方理论潮与中国文论话语分析研究”[项目编号:22JJD75001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英美后人文科幻诗学‘物转向’研究”[项目编号:23CWW013]阶段性成果。
叙事学中的“隐含作者&隐含读者”概念,一般无法在文内直接确定所指,且关涉到叙事交流的层次和主体数量。因此,自被韦恩·布斯提出以来便备受争议。本文在梳理叙事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前故事话语”,这种安装故事外壳的叙述方式最初承继...
关键词:前故事叙述 叙事学 口头文学 召唤结构 交流伦理 
在人工智能时代重审对话性与互文性概念被引量:2
《社会科学战线》2024年第1期179-186,282,共9页钱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2JJD75001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7ZDA282)。
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概念是在巴赫金对话性理论之上的进一步延伸,以文本的相互作用取代了后者的人文主义的主体观。但是克氏所构想的全体文本的海洋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只能是一个想象,不可能成为现实。目前刚刚兴起的ChatGPT等人工智能大...
关键词:人工智能 对话性 互文性 作者 ChatGPT 
重审20世纪初中国学者以法语写作的中国诗歌史
《文化与诗学》2023年第1期114-126,共13页钱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课题“新时期西方理论潮与中国文论话语研究”(项目编号:22JJD7510014)研究成果
法国虽然是欧洲汉学的发源地,同时也是文学史批评方法的集大成者,但是法国却很晚才开始撰写系统的中国文学史。而在法国早期的中国诗歌史书写中,曾仲鸣用法语所写的中国诗歌史是早期法语中国文学史中比较重要而特殊的著作。我们从中可...
关键词:中国文学史 中国诗歌 法国 近代史 曾仲鸣 
法国早期的中国文学史编撰——以德·莫朗的《论中国文学》为例
《河北学刊》2023年第2期109-119,共11页钱翰 
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西方早期中国文学史纂及其影响研究”(14ZDB086)。
法国虽为欧洲汉学重要发源地之一,但其中国文学通史编撰却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后才有了较为成体系的专门文学史论著。乔治·苏里耶·德·莫朗的《论中国文学》乃其先驱之作。该著体例已非常接近“现代”文学史。通过文本细读,可以了解2...
关键词:法国汉学 中国文学史 德·莫朗 
法国为何能培养出众多数学大师?
《云南教育(视界)》2022年第14期78-80,共3页钱翰 
在顶尖的数学研究领域,法国是真正的强者。法国近代以来产生了无数星光闪耀的数学大师,以他们名字命名的数学公式和定理写满了我们的数学教科书:费马、帕斯卡、拉格朗日、拉普拉斯、蒙日、傅立叶、伽罗瓦、刘维尔、埃尔米特、庞加莱…...
关键词:数学大师 埃尔米特 菲尔兹奖 普林斯顿大学 伽罗瓦 庞加莱 刘维尔 费马 
法国基础教育如何培养拔尖人才被引量:2
《人民教育》2022年第12期70-72,共3页钱翰 
在顶尖的数学研究领域,法国是真正的强者。法国近代以来产生了无数星光闪耀的数学大师,以他们名字命名的数学公式和定理写满了我们的数学教科书:费马、帕斯卡、拉格朗日、拉普拉斯、蒙日、傅立叶、伽罗瓦、刘维尔、埃尔米特、庞加莱…...
关键词:普林斯顿大学 巴黎大学 数学教科书 拔尖人才 数学大师 埃尔米特 法国数学家 伽罗瓦 
论罗兰·巴尔特对日本的悟读和误读
《法国研究》2021年第4期93-103,共11页钱翰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巴尔特的思想转折及其文学风格学”(15WYB03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论巴尔特的思想转折及其文论与风格之间的关系”(15YJA752009)。
日本在巴尔特的书写中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在《符号帝国》和其他晚期文本中,他反复解读日本的各种文化意象,并从中获得启发,反思西方文化,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巴尔特书写日本的目的并不是真正发掘和解读出一个真实的日本文化,而是从中寻...
关键词:罗兰·巴尔特 日本 符号 书写 
想象的救赎:罗兰·巴尔特的中性思想与佛道之间的关系
《学术论坛》2021年第4期78-89,共12页钱翰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巴尔特的思想转折及其文学风格学”(15WYB03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论巴尔特的思想转折及其文论与风格之间的关系”(15YJA752009)
罗兰·巴尔特深受来自东方的佛道思想的影响,他在后期的著作中经常引用《道德经》和禅宗公案。去世前两年他在法兰西学院的授课,用符号学从"中性"概念在现代语境下重新激活了佛道的"无为"思想。然而,巴尔特虽然从思想上认同佛道的观念,...
关键词:罗兰·巴尔特 中性 佛学 道家 
生死、情欲与孤独——细读《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文化与诗学》2021年第1期216-235,共20页钱翰 崔潇月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现代斯拉夫文论经典汉译与大家名说研究”(项目批准号:17ZDA28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The Love Song of J.Alfred Prufrock”)(下文简称《情歌》)是艾略特青年时期创作的一首诗,虽然没有《荒原》的影响力,但其成熟的表现手法已赋予诗歌丰富的意象和内涵,为艾略特赢得了诗坛最初的...
关键词:《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 《荒原》 普鲁弗洛克 《情歌》 拉斯科 艾略特 互文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