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

作品数:8被引量:8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临沂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良知阳明心学理论特质天道工夫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中州学刊》《学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黑河学刊》更多>>
所获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何当闻此鼓,开尔天聪明”——王阳明良知心体智慧说的理论特质与现实价值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99-104,共6页张勇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明代山东王学与洛阳王学的学派建构与地域交流研究”(18CLSJ09)。
王阳明认为传统儒家所言“聪明睿智”实为契合与体现人类科学精神的真正理性智慧,学者唯有做心学修养工夫、祛除心灵因迷己逐物而昏愦壅塞的遮蔽状态,方能切实达致良知心体圆满本具之至上理性智慧。此一基于心性工夫证成的良知理性智慧...
关键词:良知心体 超越体认 日用伦常 
阳明心学研究视角新论
《中州学刊》2016年第11期113-118,共6页张勇 
自明末清初尤其是近代以来,学界对阳明心学的研究多运用基于教法视角之文献材料考证与逻辑思辨分析,然对于注重内心世界精神体验的心学而言,传统教法研究视角之日见其弊已渐为有识之士所警醒。而证法研究视角则具有深契阳明心学一贯注...
关键词:证法 教法 体验 境界 入手处 
道学之魂“学颜子之所学”被引量:6
《哲学动态》2011年第9期54-62,共9页许家星 张勇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江右四书学研究"(10YJC720053);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元代江右四书学研究"(JD1006);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比较研究"(J09WA57)的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学界对于宋明道学的兴起有了一个普遍的共识:认为它与推尊孟子紧密相联,宋明道学通过推尊孟子,继承孟学以建构新的思想体系。但“尊孟”并非道学家对孟子的全面看法,在“尊孟”的同时,“非盂”思潮始终存在。孟子并非道学...
关键词:宋明道学 颜子 道学家 思想体系 完美人格 理想人格 孟子 普遍 
“心之良知是谓圣”——王阳明圣人观阐微被引量:1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84-87,共4页张勇 
山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J09WA57);临沂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BS08041)
王阳明一生以学圣成圣为治学与教育宗旨。他以自身心性实证为基础和前提,继承了先秦儒家"心通天道而为圣"的思想理路,在教学中先后提出"心纯乎天理而为圣"、"心之良知是谓圣"的观点学说,为弟子及后学"学以至圣"指点了明确的方向与切实...
关键词: 天道 天理 良知  
“学贵得之心”与“学无内外”——阳明心学内外本末之辩
《学理论》2010年第33期59-60,共2页张勇 
山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J09WA57);临沂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BS08041)"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比较研究"
王阳明一生为学注重内外本末之辩,既主张"学贵得之心",要在内心有所实得证悟,同时又坚持"学无内外",将反观内省与知识致用密切结合。这一思想观点在古今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 天道 体验 工夫 内外 
儒家成圣之学究竟学什么——以王阳明为学内容为中心
《学理论》2010年第31期73-74,共2页张勇 
山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J09WA57);临沂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BS08041)"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比较研究"
儒学作为一种"成德之教",其为学之终极目标乃是"学止诸圣"。作为儒家圣人人格杰出代表的王阳明,其为学内容概而言之有三点,即本于孔孟之道、涵容佛老之义与成就经世之学。这既是对孔子等往圣先贤思想的继承,亦是其一生求学成圣经历的至...
关键词: 儒家 佛老 经世 
阳明心学易简论
《黑河学刊》2010年第11期36-37,共2页张勇 
山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J09WA57);临沂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BS08041)"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比较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王阳明在教学中倡导致良知的易简之学,主张首先应致得良知本体即本心,成就自我人格,并进一步以之统摄外学事功、贯于日用伦常。这一心学易简原则,既有传承的理论渊源,又与其思维认知模式密切相关,并突出表现在注重内求的道德修养工夫方...
关键词:良知 易简 本心 工夫 
以仁进道 以道成仁--孔子仁道观的理论特质被引量:1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105-110,共6页张勇 许家星 
仁与道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与基本范畴。前者指向个体内心主观的伦理、道德践履与精神修养,后者则指向外在客观的形上天道。二者之间乃是一种双向实现与互动的关系。一方面,通过现实生活中个体的人伦践履与精神修养,可达成对形上天...
关键词:  与道与仁 以仁进道 以道成仁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