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传印

作品数:27被引量:20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佛教文学民国佛教文化宗教白话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评论》《南京晓庄学院学报》《世界宗教文化》更多>>
所获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李叔同(弘一)与鲁迅之比较——基于佛教文化修养维度
《华夏文化论坛》2023年第4期98-105,共8页任传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鲁迅的文化选择对百年中国新文学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9ZDA26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百年中国佛教文学的现代性研究(1912—2016)”(项目编号:17CZW049)
李叔同生于佛教家庭,中年由断食入佛,修行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净土为果;他以艺弘道,创作散文、诗词、联语、书法等,开显诗性佛法。鲁迅生于儒化家庭,受民间佛教影响,坚持现代科学与人文思想,以“立人”立场摄取佛教,作品具有苦感...
关键词:李叔同(弘一) 鲁迅 佛教文化修养 比较 
鲁迅杂文与佛教文化
《绍兴鲁迅研究》2022年第1期19-36,共18页任传印 张立群 
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百年中国佛教文学的现代性研究(1912—2016)”(编号:17CZW049)
作为现代中国的起源性与奠基性作家,鲁迅在那个动荡苦难的时代,真诚地淬炼了自己的心灵与文字,为文化的现代转型作出了贡献。这需要天赋,也得力于对多种文化资源的反思与借鉴,佛教文化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鲁迅童年时拜和尚为师,目...
关键词:鲁迅杂文 佛教文化 目连戏 章太炎 反思与借鉴 起源性 奠基性 现代转型 
心文学:从《金刚经》谈佛教文学的写作之道
《写作》2022年第4期61-69,共9页任传印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百年中国佛教文学的现代性研究(1912-2016)”(项目编号:17CZW049)。
基于佛法智慧与创作实践,佛教文学的写作之道可归结为:心文学。作者方面,以修心涵养人格,具有菩提心、超越意志与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包括悟空和妙有两个境次,妙有之境对创作极为重要;作品方面,以写心建构作品内容,包括心灵的深度、广度...
关键词:心文学 文字般若 修心 写心 接心 
鲁迅《野草》心路与佛陀行迹之比较
《上海鲁迅研究》2021年第3期67-80,共14页任传印 张立群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百年中国佛教文学的现代性研究(1912—2016)”(编号:17CZW049)
作家刘烨园说,鲁迅在《野草》中走了,有些不情愿,却又不由自主,人间烟火被渐渐忘却,在宇宙大时空那里,他悟出了自己的真谛,而且不是从原路返回。①如何诠解此心路?窃以为,佛教是重要的背景与方法。从传记批评角度说,《野草》是鲁迅的独...
关键词:《野草》 平行研究 传记批评 生命哲思 刘烨园 核心精神 原路返回 佛教精神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基督教人物形象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47-53,123,共8页任传印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宗教人物形象塑造研究”(16JD61)。
近代西学入华,中国文学转型,基督教在中国影响日增,宗教界与文学界的作家作品塑造了诸多基督教人物形象,主要有传达信仰的宗教性书写、重视启蒙的批判式塑造、回归文学的审美化运用三种价值类型。宗教性书写与审美化运用都增加了文学的...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 基督教人物形象 价值导向 艺术表现 历史价值 
夏丏尊文论研究综述
《今古文创》2021年第3期38-42,共5页王新雨 任传印 
百年中国佛教文学的现代性研究(1912-2016)(编号:17CZW049)。
夏丏尊兼有作家、教育家、学者、出版人多方面身份与建树,学界对其文论的研究起步于1988年,2010年之后渐趋精深,总体数量不多,主要有综合研究、比较研究两类,前者内容丰富,但不够严谨,后者比较精善。非文论视角论著对此有所涉及,有利于...
关键词:夏丏尊 文论 研究综述 
论日本有马赖底禅师的佛教文学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0年第3期57-63,共7页任传印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百年中国佛教文学的现代性研究(1912-2016)”(编号:17CZW049)。
作为当代日本佛教禅宗临济宗法嗣,有马赖底的佛教文学成就值得关注。他认为佛教文艺的审美价值是明心见性的高峰体验。其禅学随笔旨在纾解民众的心理问题、犀利反思人类的现代化命运;其自传文学叙述从望族后裔到当代禅僧的修行历程;其...
关键词:有马赖底 佛教文学 比较互鉴 
《金刚经》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教育评论》2020年第3期47-53,共7页任传印 
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百年中国佛教文学的现代性研究(1912-2016)”(编号17CZW0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为记述卓著思想家佛陀教育活动的大乘佛教般若学经典文本,《金刚经》的教育启示包括思想与方法两个层面。前者主要是基于缘起论的教育主体思想、基于佛性论的师生平等思想、基于以法身慧命的教育目标论、基于菩萨道的教师人格理念、...
关键词:《金刚经》 大学教育 教育思想 教育方法 
中国大陆地区琦君小说研究综述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56-59,共4页蔡林翰 任传印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百年中国佛教文学的现代性研究(1912-2016)”(编号:17CZW049)的研究成果。
中国大陆的琦君小说研究分为发轫期与升温期两个阶段,发轫期侧重小说与散文的综合评论,成果较少;升温期成果渐增,研究趋于精致、系统、多样,主要有女性文学、文化研究、叙事艺术等视角。上述成果对琦君小说研究有开拓与推进之功,后续研...
关键词:中国大陆 琦君 小说 研究综述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佛教人物形象塑造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99-106,共8页任传印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民国佛教文学研究(1912-1949)"(15NDJC142YB);湘潭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百年中国文学中的高僧大德形象塑造研究(1912-2016)"(GDRCY01)
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与佛教文化存在多层面关联,其中佛教人物形象具有独特性格内涵与审美价值。佛教界和文学界主要有三种创作导向:宗教性书写重在弘演佛教人格与信仰体验,艺术特色不够突出;批判式塑造多从现代人文价值、科...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 佛教人物形象 宗教性书写 批判式塑造 审美化运用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