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玮

作品数:81被引量:2400H指数:25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主题:城市媒介大众传媒大众大众媒介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新闻与写作》《现代出版》《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智能体崛起:Web3.0的平台转型——兼论计算维度的媒介学
《现代出版》2025年第1期20-29,共10页孙玮 张祁锴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数字城市共同体研究:媒介视角下的新都市文明”(22JJD860004);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科研创新项目”。
平台研究有隐喻和计算两个维度,大多持有“万物皆平台”的想法,关注平台提供的沟通、交互、销售的机会以及平台的数据集中化问题,是平台研究的主流视角。计算维度则强调平台的可编程性——计算技术作为平台的基础架构。这个维度深入平...
关键词:智能体 WEB3.0 平台 计算维度 媒介学 
数字沟通时代的媒介研究——六十年后再思《理解媒介》
《探索与争鸣》2024年第12期47-88,224,225,共44页黄旦 孙玮 曾军 马建标 胡翼青 孙藜 吴予敏 单小曦 范昀 吴红雨 吴冠军 唐宏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数字城市共同体研究:媒介视角下的新都市文明”(22JJD860004);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科研创新项目”阶段性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明多样性视野下的中国媒介考古”(20&ZD329)子课题“视觉媒介考古”阶段性成果。
六十年前,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以“媒介即讯息”的论断颠覆大众认知。六十年来,麦克卢汉其人其书其言大起大落,但无论是褒是贬,始终是媒介研究所不能绕开的。在数智交往已成趋势,从互联网平台到社交平台再到镜像平台的全新...
关键词:《探索与争鸣》 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 媒介研究 社交平台 专家观点 互联网平台 
智能体:迈向媒介的个体化——基于媒介学视域的分析被引量:4
《新闻记者》2024年第10期3-14,共12页孙玮 程博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数字城市共同体研究:媒介视角下的新都市文明”(编号:22JJD860004);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科研创新项目”成果。
以生成式AI为技术引擎的智能体,通过与个人终端设备的融合,成长为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交互界面,智能体与人类在个体层面的实时耦合,创造了人机共生的新状态。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个体化媒介”的概念,展现智能体逆转了由来已久的媒介去...
关键词:智能体 个体化媒介 媒介学 
破域:数字时代的媒介论
《新华文摘》2024年第19期146-150,共5页孙玮 
当今数字媒介的颠覆性在于打破了人与机器的界域,这种破域实践史无前例,直指人类主体的再造。数字沟通实践爆发式增长,从现实交流的补充转变为生活常态,二维码、线上会议、短视频、直播等媒介新形态普及于大众日常生活;2022年底ChatGPT...
关键词:短视频 数字媒介 智能机器 生活常态 二维码 文化意涵 新形态 交互能力 
破域:数字时代的媒介论被引量:10
《中国社会科学》2024年第6期143-161,207,共20页孙玮 
人类凭借媒介技术不断实现肉身主体的外化,是文明演进的持续性过程。当前急速崛起的软件代码技术打通了人与机器,创造了人-机合-的新型主体,以及人-机互嵌的社会系统,从而引发人类文明的更新。旨在超越中介化理论的破域一元媒介论认为,...
关键词:破域 数字技术 媒介性 人工智能媒介 
发现媒介:中国互联网发展与媒介意涵重塑被引量:6
《新闻与写作》2024年第4期25-34,共10页孙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数字城市共同体研究:媒介视角下的新都市文明”(项目编号:22JJD860004);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科研创新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互联网是二十世纪人类最重要的技术发明之一。中国互联网三十年发展对于传播研究的启示可概括为:发现媒介。本文以“连接“”计算“”生成”为关键词,阐发了互联网逻辑与思维对于传播研究重塑媒介意涵的可能与价值,并提出在计算机网络...
关键词:互联网 连接 计算 生成 媒介化 中国媒介学 
离散式聚合:智能时代的城市形象--全球化上海的历史与经验
《国际大都市发展研究(中英文)》2024年第1期76-81,共6页孙玮 
媒介对于城市形象的建构有着重要作用。大众媒介以专业团队生产、机构平台传输的中心化方式塑造城市形象。与之对照,智能媒介“分布式趋向中心”的传播方式,使得市民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生命经验的文本。通过数字媒介的创造转换,个体即兴...
关键词:上海城市形象 数字媒介 离散式聚合 
“视频化社会”的来临——从ChatGPT展望媒介通用性变革被引量:18
《探索与争鸣》2023年第12期55-62,193,共9页孙玮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数字城市共同体研究:媒介视角下的新都市文明”(22JJD860004);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科研创新项目”。
从媒介视角出发,在生成性、通用性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ChatGPT,展示了前所未有的新型交互方式,其突破性体现在个体与智能媒介的实时交互,能够实施人—机在社会生活多领域的协同生成,或可将之视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连接全球网络的个体化媒...
关键词:人工智能 ChatGPT 媒介通用性 视频化社会 
人工智能界面:系统交互的革新
《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23年第11期56-64,共9页孙玮 程陶然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数字城市共同体研究:媒介视角下的新都市文明”(项目编号:22JJD860004)成果。
本文以人作为有机体系统与技术机器系统的耦合为考察基点,阐释人-机系统交互界面创造的社会系统多重交互机制,以及界面演进引发的社会文化革新,由此将人-机界面拓展至文化界面、社会界面,以此揭示界面之系统交转生成的媒介性意涵,及其...
关键词:人工智能 数字界面 系统交互 媒介性 主体性 
“异类”的交互与共生:媒介视角的人工智能被引量:9
《学术研究》2023年第10期58-62,177,共6页孙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数字城市共同体研究:媒介视角下的新都市文明”(22JJD860004)的阶段性成果。
媒介视角的人工智能研究以人—机交互的外显行为为出发点,综合技术脉络与人文脉络的双重逻辑,探讨人类与智能机器系统性交互的特定意涵及社会影响。媒介的作用在于连接、交互、转换、生成,人工智能依赖人—机交互系统的机制与运作。“...
关键词:人工智能 媒介 异类智能 交互与共生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