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晓

作品数:17被引量:28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民初清代水灾水患河道变迁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中州学刊》《干旱区资源与环境》《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新乡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浙江衢州坊门街小食宵夜文化变迁及其开发价值
《价值工程》2018年第22期291-293,共3页胡丝具 孟祥晓 
河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论文;编号:20170060
衢州位于长江中下游江浙沪地区,其独特的小食宵夜堪称一绝。如今,小食宵夜消费已经成为衢州社会经济和人们休闲娱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衢州坊门街小食宵夜,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已形成独特的小食宵夜文化,呈现出南北融合、东西杂糅、...
关键词:浙江衢州 坊门街小食宵夜 宵夜文化变迁 开发价值 
清代华北平原易涝地区的农业生产被引量:1
《中州学刊》2016年第8期127-131,共5页孟祥晓 
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明清时期卫河流域环境变动与社会变迁研究"(14BZS072);2016年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明清时期卫河与沿岸中小城镇的变迁--以道口镇为例"(162400410318)
清代,华北平原水灾多发,洪水不仅摧毁村落、淹没田地,造成土壤沙化和盐碱化等严重后果,在许多地势低洼之地,还易形成长期积涝之区。面对易涝的生产环境,乡村百姓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创新应对措施,通过作物品种的选择、种植布...
关键词:水灾 农业发展 卫河流域 华北平原 清代 
清代卫河流域水灾对乡村居民的影响被引量:1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221-226,共6页孟祥晓 
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时期卫河流域环境变动与社会变迁研究"(14BZS072);2016年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明清时期卫河与沿岸中小城镇的变迁--以道口镇为例"(162400410318)阶段性成果
清代,卫河流域水灾频发。严重的水灾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影响。一方面,水灾造成物价暴涨、食物短缺,以至出现人口买卖和饥人相食的惨象,冲击着人类伦理道德的底线;另一方面,面对易涝的生产环境,当地百姓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
关键词:水灾影响 习俗 卫河流域 清代 农业生产 
水患视野下清代华北平原村落的分合与内聚——以卫河流域为中心被引量:5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120-125,共6页孟祥晓 
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明清时期卫河流域环境变动与社会变迁研究"(项目编号:14BZS072);2016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明清时期卫河与沿岸中小城镇的变迁--以道口镇为例"(项目编号:162400410318);2014年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周家口经济的兴衰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42400411096);2014年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基金项目
清代华北平原水患多发,严重的水患影响到华北平原村落的发展及村落之间的社会联系。研究发现,水患背景下的村落变迁,一方面表现为迁移即相对位置的改变,另一方面表现为村落的分合,而以分裂为主,即村落数量上的增加,体现出其不断孽生外...
关键词:灾害史 清代 华北平原水患 村落变迁 
清至民初卫河流域水灾及其社会原因被引量:3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136-140,共5页孟祥晓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4BZS072)
清至民初,卫河流域水灾频繁,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影响社会稳定。究其原因,除了受卫河所处地理位置、河道特点、季风气候及漳河的迁徙不定、不断入侵等自然因素影响外,更与当时的社会因素息息相关。如堤防被人为破坏;河流...
关键词:水灾 社会因素 卫河流域 清至民初 
为利与为殃:卫河流域水患与陂塘生态变迁——以清至民初浚县长丰泊为例被引量:2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6期128-132,共5页孟祥晓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4BZS072);2012年河南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费支持项目(项目编号:11152);2013年度河南师范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3QK31)资助
由于卫河所流经之地系古黄河河道,故在卫河两岸,或断或续地存在着许多陂塘,长丰泊即是其中之一。清至民初时期,长丰泊内水患频仍,人与水患的较量从未间断,但总是在开垦-陂塘变小-易遭洪水-兴修水利工程-再开垦的怪圈中发展,通过治理并...
关键词:长丰泊 水灾 治理措施 清至民初时期 人地关系 
论清代卫河流域的河神崇拜与习俗被引量:2
《新乡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39-42,共4页孟祥晓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BZS072)
我国清代的卫河流域水灾频发,严重威胁着沿岸居民的日常生活。当诸多防灾措施无法从根本上扭转被洪水袭击的局面时,人们转而寄希望于河神的慈悲与庇护,从而形成了当地居民崇拜河神的心理,并因之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一些习俗。这种崇...
关键词:卫河流域 崇拜 河神 民俗 清代 
古诗词在高师院校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113-115,共3页孟祥晓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涉及内容丰富、范围广泛,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来源之一。古诗词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吸引学生关注,提高课堂效果;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供历史研究...
关键词:古诗词 作用 高师院校 历史教学 
清至民初卫河流域水灾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10
《兰州学刊》2014年第11期66-70,共5页孟祥晓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4BZS072);2012年河南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费支持项目(项目编号:11152);2013年度河南师范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3QK31)资助
清至民初,卫河流域与华北其他地区一样水灾多发。经过对详细统计资料进行梳理分析,归纳出清至民初卫河流域水灾的时空分布特点,以为今天的河流治理提供些许借鉴。研究发现,卫河流域水灾总体上清后期多于清前期,并表现出随时间推移而多...
关键词:水灾 时空分布 卫河流域 清至民初 
淤灌肥田:清代卫河流域水灾与土壤改良被引量:1
《农业考古》2014年第4期191-193,共3页孟祥晓 
2013年度河南师范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3QK31);2012年河南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费支持项目(项目编号:11152)
有清一代,卫河流域水灾严重。研究表明,洪水对沿岸土壤的影响有沙化、盐碱化的一面,同时也有个别地区因地形、水流速度等条件不同而达到肥淤的一面,这是卫河流域水灾之后产生的独特现象。局部地区因水灾带来的淤泥可以达到"一水一麦",甚...
关键词:水灾 土壤改良 卫河流域 清代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