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雷

作品数:89被引量:401H指数:1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传媒群体性事件新媒体突发群体性事件媒体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发文期刊:《史学理论研究》《华夏文化》《商场现代化》《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西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虚拟现实技术对纪录片功用的伦理冲突被引量:1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72-77,共6页李春雷 曹芝慧 
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底层青年群体心理极化的传媒干预研究"(16BXW002);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自媒体时代‘借媒抗争’的话语表达研究"(YJ52016032)
虚拟现实技术在纪录片制作和宣传过程中的泛化应用,带来视觉盛宴的同时愈来愈彰显了技术与纪录片功用的伦理冲突,这成为新技术时代纪录片研究中不得不探讨的重要话题。本文以虚拟现实技术在纪录片应用的新环境为研究背景,尝试呈现虚拟...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 纪录片 伦理冲突 
社会公共事件中民众“去政治化”的话语表达研究——基于南昌“象湖事件”的实地调研被引量:4
《新闻界》2017年第7期85-93,101,共10页李春雷 曹芝慧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底层青年群体心理极化的传媒干预研究”(16BXW002)
网络社区的治理越来越成为社会治理的重点,线上线下联动式的"去政治化"话语表达成为社会公共事件频发的隐性因子。本文基于长时段对江西南昌市"象湖事件"事发地及其周边村庄的实地田野调研,将扎根理论与集体座谈研究方法相结合,对社会...
关键词:社会公共事件 去政治化 话语表达 扎根理论 象湖事件 
电视节目对家庭文化的分解与激活——以《中国诗词大会》为范例的思考被引量:2
《电视研究》2017年第7期58-60,共3页李春雷 曹芝慧 
电视媒体作为传播大众文化、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媒介载体,对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家庭文化意义重大。《中国诗词大会》以和谐融洽的"聚会仪式"对中国诗词文化进行解读,弥补了家庭情感缺位,增添了家庭互动因子,提升了家庭教育意义,使几...
关键词:家庭文化 《中国诗词大会》 聚会仪式 诗词文化 
新媒体时代公共事件中“新市民”情感共振研究——以南昌市象湖事件为例被引量:9
《当代传播》2017年第3期33-35,共3页李春雷 姚群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社会底层青年群体心理极化的传媒干预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16BXW002;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公共事件后传媒对民众的心理修复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YJS2016031
随着中国城镇化加速推进,大量农民变成"新市民",由此引发的公共维权事件层出不穷,其背后暗藏着一种由忍气吞声到行动抗争的民意取向。作为影响民意取向关键因素的情感,过去被当作理性的对立面而受到全盘否定。本文选取南昌市发生的象湖...
关键词:新媒体 公共事件 新市民 情感共振 
网络舆情的阶层化话语表达研究被引量:1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22-27,共6页李春雷 孙苗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6BXW002)
转型社会视阈下,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脱节助推了中国社会阶层的分野,网络空间技术和文化的快速发展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阶层分化。不同阶层的话语表达及其呈现方式,在网络中表现出对抗性、非理性和多元性等众生喧哗的特征。网络空间的...
关键词:网络舆情 阶层化 话语表达 
新媒体传播对个人隐私消费的研究被引量:1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38-42,共5页许高慧 李春雷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6BXW002)
在媒介化社会和高风险社会的双重浸染下,新媒体传播场域暗藏着信息失稳、传播失范、社会失序的风险。屡见不鲜的隐私消费问题不仅反映了技术和资本对人类信息领域的扩张,更重要的是异化的社会思想和文化对传统隐私伦理的解构。文化、技...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 个人隐私消费 伦理 
网络空间“中国式怨怼”问题的探讨——基于首届新媒体与社会心理学术研讨的思考被引量:2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158-158,168,共2页李春雷 曹芝慧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底层青年群体心理极化的传媒干预研究"(项目编号:16BXW002)的研究成果
当下中国社会情感体系与社会稳定的“红灯”已然亮起,学界理应对其进行审慎梳理与应对考量。2017年1月7日,首届新媒体与社会心理学术研讨会暨《探索与争鸣》中国社会心态系列论坛(第二场)在江西师范大学隆重举行。会议由《探索与争鸣...
关键词:社会心理研究 学术研讨会 网络空间 中国式 新媒体 《探索与争鸣》 江西师范大学 《现代传播》 
意义实现和再造:商业网络水军的另一种解读--基于“新媒体与社会心理”学术对话的思考被引量:3
《新闻界》2016年第17期27-30,64,共5页李春雷 范帆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底层青年群体心理极化的传媒干预研究”(16BXW002)
网络技术改变了人的存在形态,也对"意义"这一主体性的概念进行了解构和再建构。商业网络水军是网络社会被市场经济"殖民"的事物,也是意义的一种实现和再造。它不仅是技术强大虚拟功能下对意义的附加,也是新的传播秩序下对符号、宣传、...
关键词:意义 网络水军 建构 社会心理 新媒体 
自媒体时代借媒抗争的话语表达研究--基于南昌“象湖事件”的思考被引量:6
《新闻界》2016年第19期29-35,共7页李春雷 曹芝慧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社会底层青年群体心理极化的传媒干预研究”(16BXW002);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自媒体时代‘借媒抗争’的话语表达研究”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可能充当社会信息网络的传播节点,固有的话语表达格局已发生逆转。而民众"借媒抗争"影响社会公共事件"失衡失序失措"式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基于南昌"象湖事件"的分析发现,自媒体时代民众"借媒抗争"呈现表达主体...
关键词:借媒抗争 象湖事件 话语表达 
回望与致敬:民国新闻史对意义的建构——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例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40-43,共4页李春雷 邹月华 雷少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0YJC770044);首席教授团队项目(江西师大发[2016]7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报刊发展关键时期,也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报刊与新闻学人深度关联的良好契机,并对当时文化变迁和价值脉络产生了重要影响。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视角,对民国报刊呈现的多元话语与介入的文化争鸣,乃至对新闻学人主体...
关键词:20世纪二三十年代 话语 文化 主体素养 意义建构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