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昌盛

作品数:58被引量:141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主题:文学现代中国文学国学审美意识形态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广东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唐都学刊》《河北学刊》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现代中国文学的“形式”建构——“心灵”之于“世界”的“赋形”问题研究被引量:6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40-48,共9页贺昌盛 黄云霞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基础理论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编号:14AZW001)
现代中国文学肇始于作为“形式”的审美意识的觉醒,王国维以“古雅”为传统文学的“诗性”抒情形态予以了最后的总结,同时也沟通了“小说”叙事形态与现代世界的联系。新文化运动尝试以“白话”语言的革新来完成中国的“文艺复兴”,白...
关键词:小说 心灵 形式 赋形 
"新小说"的书写策略及其深层意味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9年第2期217-217,共1页贺昌盛 吴晓玲 
集中出现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法国“新小说”不是一次单纯的技巧实验,而是小说自身的一种本质性的艺术革新。作为记录和呈现“现代”世界的“形式”,小说以其“人物一情节一环境”对应着“现代”世界的“主体-历史一境遇”,由此形成了...
关键词:新小说 书写策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意味 “现代” 艺术革新 “形式” 本质性 
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城/乡”之于“心灵”的意味被引量:1
《东岳论丛》2019年第4期106-112,192,共8页贺昌盛 吴晓玲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基础理论文献的整理与研究"(14AZW001)阶段性成果
文学是人类的心灵呈现出来的其所感知的世界的样态,小说的书写则是对于现代世界的一种特定的"心灵赋形"活动。基于中国"城/乡"结构形态的特殊性,汉语的现代小说在空间维度上主要呈现为"移植性"摹仿的都市叙事形态与融入自然的乡土叙事...
关键词:“乡土”小说 空间形式 “城/乡” 
“文艺”如何“复兴”:“诗性”文本的没落与重建
《文艺理论研究》2019年第2期57-63,共7页贺昌盛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基础理论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4AZW001]的阶段性成果~~
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类比为欧洲的'文艺复兴',目的在借助'语言'为突破口,通过'文言'向'白话'的'换形',为现代中国寻找到能够与之相对应的'言说/书写'的总体性'形式'。但基于汉语文学自身悠久的'抒情'传统,以'诗'为正统本位的'文体形制'...
关键词:文艺复兴 白话 诗性 美文 
“新小说”的书写策略及其深层意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157-164,共8页贺昌盛 吴晓玲 
集中出现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法国"新小说"并不是一次单纯的技巧实验,而是小说自身的一种本质性的艺术革新。作为记录和呈现"现代"世界的"形式",小说以其"人物-情节-环境"对应着"现代"世界的"主体-历史-境遇",由此形成了小说的"典范"...
关键词:新小说 典范 人物-情节 主体-历史 
语言事件还是伦理事件?——就伊格尔顿新著《文学事件》与译者对话被引量:1
《中国图书评论》2018年第9期9-20,共12页贺昌盛 阴志科 
当代英国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2012年在耶鲁大学出版的《文学事件》(The Event of Literature)目前已经由阴志科翻译引进了国内,同时也激发了学界相关的诸多讨论。除了"Event(事件)"一词究竟应该如何界定的问题之外...
关键词:文学事件 语言哲学 伊格尔顿 伦理活动 对话 译者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家 
现代中国“美学”学科的确立——从“词章”到“美术/美学”被引量:3
《中国文学批评》2018年第2期17-23,157,共8页贺昌盛 
作为现代中国独立学科的"美学"既不是西学冲击下纯粹的"舶来品",也不是中国传统学术自身延续的产物,而是在中西文化汇融之下渐次演化出来的一门全新学科。"美学"学科一方面有赖于西式"审美"观念的引入,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中国传统所积累...
关键词:词章 美术 美学 学科 
作为后现代策略的“非虚构书写”——误解、边界及其一般性理论定位被引量:2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97-104,共8页贺昌盛 
"非虚构书写"不能简单被理解为"纪实性书写"的代名词。"非虚构"创作的兴起有其特定的后现代背景,它其实是对现代性推进过程中形成并逐步被"定型化"了的"现代书写典范"的一次有意识的挑战。"非虚构书写"以其同步的即时性、事件及人物演...
关键词:文学 书写 典范 非虚构 
文学的“理论”建构——从韦勒克、伊格尔顿到卡勒
《学术论坛》2018年第1期23-28,共6页贺昌盛 
文学的"理论"建构主要是指从"理论"层面上对"文学"所给予的宏观概括,20世纪的三位代表性人物韦勒克、伊格尔顿和卡勒,在不同向路上对此一问题作出了深具典范意义的探索与论述。韦勒克尝试为"文学"研究建立起一种普适性的"知识"系统,伊...
关键词:文学理论 知识 意识形态 谱系 
“听”的文学:被遮蔽的现代性——兼及“声音”在现代性进程中的隐性效用被引量:3
《江汉论坛》2017年第8期81-87,共7页贺昌盛 王涛 
现代新文学发生之际,作家们就曾以各种方式发掘文学自身的"听觉"资源,从组织诗歌朗诵会到民曲山歌的收集整理,从舞台剧、广播剧及弹词评书的推广到新兴的电影艺术的全面接纳,从"言文一致"的白话文运动到"国音统一"问题的研究与推广,从...
关键词:文学 听觉 现代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