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述

作品数:15被引量:2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巴蜀中学更多>>
发文主题:朗读教学作文教学情感类节目悲哀教学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文学哲学宗教天文地球更多>>
发文期刊:《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青年文学家》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基于“1+X”理念的课型建构与阅读策略
《中学语文》2023年第22期21-25,共5页梁述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基于‘1+X’理念的统编初中语文名家经典阅读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0-04-063)的研究成果。
“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为语文教学的课型区分提供了依据,“1+X”理念和方法的引入则使得每一种课型的实施得以细化、结构化。在不同课型中,“1+X”的内涵及阅读策略有所区别,但最终归宿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关键词:“1+X”理念 课型 阅读策略 阅读体系 
“文贵变”:作文教学的美学追求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19期104-107,共4页梁述 
一、提出问题作文是一种特殊的文章体式,具备"六个特定"——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根据特定的题目或材料,表达一定范围内特定的思想情感,最后由特定的对象(语文教师)阅读并依据特定的标准来评判。这种特殊性导致的问题十分...
关键词:美学 教学 评分标准 提出问题 学生 审美 
“目的决定”思维在记叙文中的运用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13期114-117,共4页梁述 
一、问题的提出记叙文的叙述就是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发展的动态过程,而作文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却是前一个状态的发生可能引起后面另一组状态的跟进,换言之,记叙文中任意一个状态的发展路径都是开放的,如图1所示:
关键词:记叙文 几何课 作文实践 
为什么写,为什么教——浅谈作文的“逆反性”及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被引量:1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18年第4期71-73,共3页梁述 
一篇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应是先有思想情感,再有题目。写作教学中,作文的“逆反性”通常表现为先有题目,再由题目来确定可以表达的思想情感,即所谓的“由文生情”。其危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文失真,二是作文无用。为了治理作文这一与...
关键词:写作教学 “逆反性” 功用 方法 
错位结构:小说解读与教学的另一条路径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3期96-99,共4页梁述 
长期以来,小说教学大多陷入两条模式化的老路,一是"三要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之路,通过分析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以此达到大多老师追求的课文教学目标——主旨阐述;二是情节理论指导下的教学之路,通过梳理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
关键词:教学目标 小说 结构 路径 解读 错位 人物形象 模式化 
《我的叔叔于勒》的叙事解读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2017年第12期63-66,共4页梁述 
《我的叔叔于勒》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因于勒的贫富而前后变化的态度的生动描写,刻画了菲利普夫妇虚伪、自私、贪婪、冷酷的人物形象,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是运用传统的小说解读方式——人物、情节、...
关键词:《我的叔叔于勒》 解读方式 菲利普夫妇 叙事 人物形象 小说主题 金钱关系 阶级社会 
悲哀动人: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赏读
《语文月刊》2017年第11期87-88,共2页梁述 
苏轼,中国文艺史上集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等于一身的艺术全才,自古以来备受历代中国人的喜爱,我们爱他“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的乐观旷达,爱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大气,
关键词:苏轼 赏读 悲哀 中国人 文学家 文艺史 书法家 
中学语文古诗文的悲怨倾向及其影响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7年第11期98-102,共5页梁述 
古诗文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基本理念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教材选文层面,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为例,全六册共168篇课文,文言文、古诗词共45篇,占比为27%,如果把“短文两篇”、“...
关键词:古诗文 中学语文 悲怨 语文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 义务教育 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 
悲哀动人 生生不息——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赏析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7年第9期115-116,共2页梁述 
以诗获罪,又以诗自救,"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其绝命诗《狱中寄子由二首》表现的是一种对与兄弟妻儿诀别,对自己遭受迫害的深沉的悲哀,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苏轼不仅把自己内心的感动与悲哀用诗歌的形式呈现了出来,还能使千百...
关键词:苏轼“乌台诗案” “感发的生命” 《狱中寄子由二首》 
“因声求气”——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7年第5期139-143,共5页梁述 
近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火遍全国,在中学校园里掀起了一股朗读热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以为这是极振奋人心的事。可热潮退去之后,我们的朗读又当何去何从呢?恐怕还是要回归朗读的“大本营”——语文...
关键词:朗读教学 中学语文 理论与实践 语文课堂 《朗读者》 情感类节目 中央电视台 语文教师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