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浙江杭州310058 [2]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3]卡耐基梅隆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美国宾夕法尼亚匹兹堡15206
出 处:《社会科学战线》2020年第1期30-37,共8页Social Science Front
基 金:浙江大学“双脑计划”交叉创新团队项目;浙江大学文科教师教学科研发展专项项目.
摘 要:文章旨在基于控制论概念检视赛博格隐喻的内涵,并以此思考当代中国信息社会研究。赛博格最初是一个技术构想,其随后在哈拉维的《赛博格宣言》中被隐喻化,成为一种有关人之本体论反思。赛博格隐喻不能仅仅被简单理解为"人—机复合",它隐喻的是作为控制论主体的人,即通过通信—(反馈)控制而局部暂时抵抗熵增自然趋势的主体。在此意义上,自然—人造的二分法被消融,赛博格与部分控制论机器获得了相似的主体性。赛博格与控制论机器的新型社会关系塑造了当代赛博格社会。此种社会样态的凸显受益于信息通讯技术的深度发展,而其又蕴含着当代社会与文化的转型逻辑;学者应针对其开展理论与经验研究以及相应的认识论、方法论反思。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