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西南民族大学 [2]成都理工大学法学院
出 处:《师大法学》2020年第2期85-102,共18页ECNU Law Review
基 金:四川省教育厅—研究基地项目“四川黑恶势力违法犯罪防控研究”(FZFK14-07)研究成果
摘 要:作为现代刑事司法的基本裁判原则,疑罪从无在中国的运用却十分艰难。对于“疑案”,要么采取“疑罪从轻”的处理方式,要么通过“证据不足”的形式结案。中国刑事证明制度在规范与实践层面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样态,使得疑罪从无也相应地表现为规范上的“形式强纲领”与实践中的“实质强纲领”。司法人员对“疑案”之具体含义及基本类型的含混不清,也阻碍了疑罪从无的贯彻落实。立法上坚持的传统“铁案”证明标准,以及司法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的推行,为疑罪从无的有效适用提供了空间;规范层面的三种刚性出罪规则和实践层面的裁量性出罪规则,使得疑罪从无在中国落地成为可能。从证明结构内部出发,通过采取良好的辩护思路并掌握“疑案”的辩护技术,就有望真正地实现疑罪从无。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