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性”抑或“混杂性”——中国戏剧的马来亚“本土化”研究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胡星灿 聂麒冰 

机构地区:[1]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

出  处:《华文文学评论》2022年第1期216-228,共13页Review of World Chinese Literature

摘  要:1945—1959年为马来亚地区的“反殖时期”。在这一时期,马来亚华人社群的反殖声浪水涨船高,对本土事务的干预意识也逐渐增强,相应地,马来亚华文戏剧活动开始强调本土戏剧的创作、本土人情的描绘,并重视戏剧与本土实践的结合。在此背景下,“南渡”马来亚的中国戏剧也经历了一番“本土化”的修改、加工,最终以“中国性”与“本土性”的混杂姿态出现于当地华人社群中。其中,《上海屋檐下》《家》《阿Q正传》是最突出的案例。而通过检视中国戏剧的马来亚“本土化”历程,除了可以看出影响“发送者”与“接收者”的互动往来,还可以探测出所谓的“本土性”毋宁说是一种融合了“中国性”与“本土性”的“混杂性”。

关 键 词:马来亚 《阿Q正传》 《上海屋檐下》 《家》 混杂性 本土实践 本土化 本土性 

分 类 号:J805[艺术—戏剧戏曲] I106[文学—世界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