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天坑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钟亮 张美良[1] 

机构地区:[1]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

出  处:《人与生物圈》2023年第5期66-67,共2页Man and the Biosphere

基  金:岩溶地质科普基地信息化建设与创新示范(桂科AD21196005)

摘  要:中国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岩地层是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侵蚀等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了地表、地下丰富多彩的岩溶地貌形态."天坑"作为其中的一种,以其陡峭的岩壁和巨深的凹陷成为沟通地表-地下最壮观的岩溶形态.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朱学稳团队对塌陷型特大漏斗的形态和成因不断的发现,于2001年提出"天坑"概念并给出明确定义,成为一种独立的岩溶地貌形态-"岩溶天坑",同时建议国际学术界使用拼音(tiankeng)作为英文名词.自此,"天坑"成为继峰丛(fengcong)、峰林(fenglin)之后第三个使用汉语拼音命名的岩溶地貌形态.

关 键 词:物理化学作用 英文名词 天坑 岩溶形态 碳酸盐岩地层 汉语拼音 地表水和地下水 

分 类 号:G62[文化科学—教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