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针刺手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分析及机制研究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段霞 笪妮丽 朱栋华[1] 

机构地区:[1]句容市人民医院 针灸科,江苏 镇江 212400

出  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0年第8期00118-00118,共1页

摘  要:对比两种不同针刺手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效果并对其治疗机制展开讨论。方法:于2019年10月-2020年6月期间抽取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I组进针方向为对侧外眼角,II组进针方向为喉结。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后,I组患者的眩晕症状量表评分显著下降,整体有效率高于II组(P<0.05);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I组患者的血浆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效果均好于II组(P<0.05)。结论:针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采取对侧外眼角进针的手法治疗效果好于喉结方向进针。

关 键 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针刺 治疗效果 治疗机制 

分 类 号:R743.3[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