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语言翻译下的译者主体性探究——兼议模糊性的“再现”和“丢弃”问题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张妍 

机构地区:[1]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  处:《人物画报(下旬刊)》2020年第7期0013-0013,共1页

摘  要:20 世纪 20 年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罗素写出了有关“模糊性”的论文。他认为所有的自然语言均是模糊的,如“红的”和“老的”等概念没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因而是不明确的和模糊的。因此, “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特质之一,也是人们在进行语言研究时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同时,研究语言的模糊性,不仅是语言学家所关心的事情,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一个学科的范围。”[2] 而译者的主体性研究也是历来翻译理论研究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因此, 本文通过译例分析,从模糊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保留角度出发,探讨译者的主体性问题。

关 键 词:模糊语言 译者主体性 译例分析 

分 类 号:I[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