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自身嬗变看东晋玄言诗到南朝山水诗的演进历程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陈丽卡 

机构地区:[1]金华市丽泽书院,浙江金华321000

出  处:《明日》2021年第2期0004-0006,0025,共4页

摘  要:王瑶先生说:“文学史上一种文体和流派的兴起和没落,都不是突然的事情;总有它底前趋和对后来的影响的。”东晋盛行一时的玄言诗于晋末宋初被鲜丽清新的山水诗所取代自然也不是突然的事情。本文试从诗歌自身嬗变的必然性出发,分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梳理:一为玄言山水,即研究东晋玄言诗中,借山水以体玄进而发现山水之美的现象,主要从兰亭诗及当时玄言诗代表人物的诗作入手。二为山水玄言,即研究山水成为审美对象,展其鲜丽但诗歌仍存玄理之气、仍拖玄言之尾的现象,这自然以谢灵运为范。三为山水抒情,即看到山水诗完全现其清音,并回归于“缘情”的诗歌发展的正轨上来,谢眺为其代表。【关键词】玄言诗;山水诗;山水审美;山水抒情《文心雕龙·明诗》篇云:“宋初山水,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刘勰谓其“体有因革”却论述欠详。而笔者认为,玄言诗过渡到山水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及其重要的转折,亦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环。因而从东晋玄言诗到南朝山水诗的演进历程仍是中国诗史一个需深入探寻的问题。现本文试从诗歌自身嬗变的必然性这一角度,对诗歌从玄言到山水的转化过程进行梳理、挖掘,以明其革因。玄言山水与山水审美何谓玄言诗?按王仲陵先生的说法是“凡是以体悟玄理为宗旨的诗,该属于玄言诗。体悟玄理有两条途径:一是直接从理性入手,二是从感性形象入手。前一条途径形成枯燥的说理诗,后一条途径则能产生一些将一定的感性形象和一定的理性内容结合起来的篇什。《三月三日诗》和《兰亭集》、登临诗和景候诗中的佳构,以及用形象手法歌咏玄理的诗,都可划属此类”。王先生的结论虽不是概念,但比定义其为“中国两晋末年兴起的以阐释老庄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内涵要丰富�

关 键 词:玄言诗 山水诗 山水审美 山水抒情 

分 类 号:G0[文化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