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FABP在蒽环类药物化疗致乳腺癌患者心脏毒性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夏玉佳 陈雪皎[2] 刘贵京[2] 柴小磊[2] 彭程 

机构地区:[1]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2]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河北邯郸056000

出  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1年第11期230-234,共5页

摘  要:探讨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蒽环类药物化疗心脏毒性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0例在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住院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分别在化疗前、化疗后第1、2、3周期结束后检测HFABP、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肌钙蛋白I(cTnI)、脑钠肽(BNP)等指标。收集入选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以上血清指标均于特定的时间节点晨起空腹抽取血标本5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监测心肌酶、cTnI、BNP等生化指标,使用心脏超声心动图监测LVEF,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监测血清HFABP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HFABP和LDH的相关性;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HFABP在蒽环类药物化疗心脏毒性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并根据ROC寻找HFABP最佳截断值及HFABP诊断心脏毒性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1.化疗前、化疗第1、2、3周期后HFABP、LDH、cTnI水平比较:与化疗前相比,第1、2、3周期化疗后HFABP、LDH\cTnI水平均高于化疗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1周期化疗后相比,第2、3周期化疗后HFABP、LDH、cTnI水平高于第1 周期化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2周期化疗后相比,第3周期化疗后HFABP、LDH、cTnI水平高于第2周期化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化疗前相比,第3周期化疗后LVEF下降幅度>10%患者10人,<10% 37人。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HFABP与LDH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800(P<0.05);HFABP与cTnI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814(P<0.05)。ROC曲线显示:在化疗第3周期结束后,HFABP和LDH诊断心脏毒性的AUC为0.695(95%CI:0.543-0.820)和0.727(95%CI:0.577-0.847)。HFABP诊断心脏毒性的最佳截断值为1.72ng/ml,灵敏度及特异度为80.00%、64.86%;LDH诊断心脏毒

关 键 词:心脏毒性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乳酸脱氢酶 

分 类 号:R737.9[医药卫生—肿瘤]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