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出 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2年第5期238-241,共4页
摘 要:心脏瓣膜病是我国常见的心脏疾病,每年需行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达20余万例,占成人心脏外科手术第一位,心脏瓣膜置换术主要是采用人工瓣膜替代损坏的瓣膜,置换后的人工瓣膜能够有效改善心脏功能,大大降低了心脏相关疾病的病死率,但人工合成的瓣膜作为异物植入人体后,与人体组织的相容性不佳,极易出现血流动力学的改变,需要患者进行终生的抗凝治疗[1]。现在临床上常规采用华法林(warfarin)长期应用,预防血栓的发生,防止严重后遗症的出现。华法林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抗凝血药物之一,自从20世纪50年代被临床首次引入后迅速成为最常用的口服抗凝剂,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心房颤动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抗凝治疗,华法林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上非常有效,然而有几个因素却阻碍了它的广泛使用,特别是在亚洲人群中由于其治疗窗口狭窄且人体对剂量的反应高度可变,华法林患者很难以达到满意的抗凝效果,主要的不良事件是与华法林服用过量相关的出血,以及因华法林抗凝不足导致的血栓或栓塞。本文将就国内外基因检测的华法林用量对抗凝治疗患者影响进行综述。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7.28.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