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在诊断胰腺囊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姜庆[1] 陈吉妍 

机构地区:[1]吉林省白城中心医院核磁科,吉林白城137000 [2]吉林省白城中医院影像中心,吉林白城137000

出  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22年第7期175-177,共3页

摘  要:探讨对胰腺囊性病变患者分别采用多层螺旋CT手段以及核磁共振手段展开疾病诊断后所体现出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来自我院收治的疑似罹患胰腺囊性病变的40例患者进行抽取,时间介于2020年3月~2022年2月范围;分别采用多层螺旋CT手段(CT组)以及核磁共振手段(核磁共振组)展开疾病诊断。两组均对相同病例,即40例患者采用对应方法进行疾病诊断。在将病理检查作为本次研究金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展开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对比。结果:经临床采用病理检查手段对所有疑似罹患胰腺囊性病变患者展开疾病诊断后,最终30例成功确诊;所对应的疾病类型为:7例患有黏液性囊性肿瘤疾病,11例患有胰腺假性囊肿疾病,4例患有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疾病,3例患有胰腺真性囊肿疾病,2例患有实性假乳头肿瘤疾病,3例浆液性囊性肿瘤;在系列疾病总检出率方面,核磁共振组较CT组总检出率数值更高(P<0.05);核磁共振组检查时间(19.86±6.13)min较CT组检查时间(30.22±5.71)min更长(P<0.05);经临床采用病理检查手段对所有疑似罹患胰腺囊性病变患者展开疾病诊断后,阳性比例以及阴性比例分别为30例、10例;两组分别对诊断效能进行统计,CT组诊断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结果分别为20.00%(2/10)、53.33%(16/30)、45.00%(18/40);核磁共振组疑似胰腺囊性病变患者诊断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分别为90.00%(9/10)、96.67%(29/30)、95.00%(38/40);核磁共振组疑似胰腺囊性病变患者诊断效能均较CT组更高(P<0.05)。结论:临床对疑似罹患胰腺囊性病变患者在研究具体的诊断方案期间,核磁共振诊断手段相较于多层螺旋CT诊断手段虽需要相对较长的诊断时间,但是在获得的诊断效能方面,数值更高,可为胰腺囊性病变准确病理信息提供奠定基础,实现胰腺囊性病变的有效诊治。

关 键 词:胰腺囊性病变 核磁共振 多层螺旋CT 疾病检出率 检出时间 诊断效能 

分 类 号:R576[医药卫生—消化系统]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