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安徽合肥230088
出 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2年第12期174-179,共6页
摘 要:研究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的临床特征,并比较中青年组及老年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及归纳2018年1月-2022年1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治的134例I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基础疾病、使用药物、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及病理、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等,再分为中青年组及老年组进行比较。结果 134例患者男女比例约1:2.94,平均年龄(64.98±12.03)岁,发病高峰为50-80岁。最常合并的基础疾病为高血压49例(36.6%)、腹部手术史38例(28.4%)、心律失常31例(23.1%)、脑血管病24例(17.9%);口服降压药43例(32.1%)、阿司匹林17例(12.7%)、降糖药14例(10.4%)。典型的临床症状为腹痛(96.3%)、便血(92.5%)及腹泻(65.7%)。结肠镜下表现为黏膜充血(96.3%)、水肿(70.9%)、糜烂(47%)、溃疡(25.4%)、出血(38.8%)、肠腔狭窄(8.2%)等;以一过型(81.3%)多见;最常累及左半结肠(83.6%)。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预后良好131例(97.8%)。中青年组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及口服降压药比例低于老年组,而腹部手术史比例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青年组白蛋白、血红蛋白及血钠水平高于老年组,而粪便隐血阳性比例及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比、D-二聚体水平低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临床症状、内镜下分型及结肠分布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C多见于合并基础疾病的中老年女性,内镜下有相对特征性表现,多数患者预后良好。血管因素与老年患者密切相关。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