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琪[1]
机构地区:[1]中国海洋大学
出 处:《雨露风》2023年第6期39-41,共3页
摘 要:狂欢,起源于原始社会,并形成了各种狂欢节的变体(包括酒神节、农神节、愚人节、五朔节等等)。在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节庆文化也相当丰富,形成了当时底蕴丰富的社会文化,这种文化对于莎士比亚戏剧经典化也有重要的影响。戴丹妮曾对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的节日进行过详细调查,指出在莎士比亚所处的伊丽莎白时代,节日可划分为“ritualistic half(具备仪式特点的半年)”和“secular half(具备世俗特点的半年)”,并对莎剧着力描写过的节日做了分类:五朔节、假面舞会、婚礼、贵族酒会与狂欢。莎剧中的节日盛宴、歌舞与美酒大多具有隐喻和象征意义,节日文化成为剧情构建的重要资源。巴赫金也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狂欢节的存在打破了很多壁垒,进入日常生活,连文学都实现了深刻而极具包容性的狂欢化,并明确指出在莎剧的结构里也揭示了重要的狂欢化因素。这些调查与研究为从狂欢化这一崭新的视角研究莎剧奠定了基础。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巴赫金的理论是否可以运用于戏剧研究也已有针对性论述,如汪耀进确认了巴赫金理论中复调理论在戏剧中的地位,范一亭也论述了存在复调戏剧批评的可能性。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