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伏丽萍[1] 王晓钧[2] 相文华[2] 赵宏坤[1] 沈荣显[2]
机构地区:[1]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2]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出 处:《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3年第7期19-22,共4页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摘 要: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过去曾被认为是一种经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1983年Balagan等应用免疫电镜技术从一名志愿受试者粪便中观察到直径为27~30nm的病毒样颗粒,从而证实该病毒为新型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对人类健康具有严重危害性[1].1989年Reyes[2]等应用分子克隆技术得到了该病毒的基因克隆,同年东京国际会议正式将这一类型的肝炎及其相关病毒分别命名为戊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病毒(HEV).戊型肝炎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发展中国家人群中发生比较普遍,在一些地区可占到急性病毒性肝炎的50%,是导致发病和病死的重要因素,尤其对孕妇可造成有20%以上的病死率[3].1986~1988年在我国新疆的爆发流行,造成了20多万人的发病,孕妇的平均死亡率为13.46%.戊型肝炎病毒(HEV)主要经粪便-口传播,在人群中可以通过饮用HEV污染的水引起暴发流行.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对戊肝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加强了对戊型肝炎的预防控制,同时对戊型肝炎的疫苗也进行了探索,随着不同地区HEV基因的成功克隆,全世界对戊型肝炎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关 键 词:戊型肝炎病毒 同源性 核昔酸 疫苗 基因型 毒株 菌苗 遗传型 HEV 戊肝病毒
分 类 号:R373[医药卫生—病原生物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