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骆兵
出 处:《戏剧文学》2007年第8期34-39,共6页
摘 要:清初的李渔是中国戏曲史上著名的剧作家,一生创作的十部戏曲,即《怜香伴》、《风筝误》、《蜃中楼》、《意中缘》、《凰求凤》、《奈何天》、《比目鱼》、《玉搔头》、《巧团圆》、《慎鸾交》,问世伊始都是单本付梓,继之金陵翼圣堂、世德堂印行的合刻本取名《笠翁传奇十种》,随后的翻刻本更名为《笠翁十种曲》,并且不胫而走,流播南北,大行于世。清代黄文旸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奉旨修改古今词曲",所编《曲海总目》著录李渔的剧作时亦注明《笠翁十种曲》。迄今为止,《笠翁十种曲》在舞台搬演和欣赏接受过程中,总的来说是受到大多数人的普遍称誉。人们的评价或着眼于李渔戏曲的文学性,或注重李渔戏曲的娱乐性与欣赏性,或赞赏李渔戏曲的戏剧性,或肯定李渔戏曲的独创性,可谓妥帖得当。①除此之外,笔者认为,《笠翁十种曲》通过塑造神佛形象融入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以期实现戏曲的社会功能,不啻是取得有目共睹的戏曲创作成就和艺术接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