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经济系 [2]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经济系
出 处:《政治经济学评论》2004年第1期44-61,共18页China 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
摘 要:本文从有关劳动分工与组织形态的文献出发,重新审视关于可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争论,从中得出两个主要论点。首先,在这场争论中,主要参与者对市场社会主义、计划社会主义和参与式社会主义是否行得通,以及在什么条件下才行得通,都是仅提出了不完全的解释。其次,关于可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各种对立论题,可以借助经济研究中的技术一经济范式文献来加以综合,以得出较为全面的解释。技术一经济范式的理论基础,是有关不同的劳动分工原则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以及整合分工的各种体制的比较效率特性。我们将表明,关于可行的社会主义经济的不同理论反映了不同的技术一经济范式,而这些理论能否成立,都有赖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即特定的经济发展路径以及社会制度安排。This paper re-examines the debate on whether socialism is feasib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division of labour and organisational forms.Our central argument is twofold.First,each of the major protagonists in the debate provide a partial explanation as to when market socialism,planned socialism and participatory socialism are feasible.Second,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when socialism is feasible can be reconciled through seeing the arguments in terms of specific techno-economic paradigms,which are underpinned by their own concepts of the division of labour and efficiency attributes.We will show that theories on the economics of socialism reflect different techno-economic paradigms and that when,and whether,the various views on socialism are appropriate depend on the prevailing external conditions,i.e.,the history-specific path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关 键 词:经济范式 社会主义经济学 市场社会主义 发展路径 效率特性 参与式 个人化 体制安排 资源配置效率 奥地利学派
分 类 号:F04[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