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子语料库的儿化词衍生机制及过程探讨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李巧兰[1] 

机构地区:[1]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出  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S4期138-143,共6页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河北方言中‘X-儿’形式音变的动因、机制及类型学意义”(12BYY03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河北方言儿化变音的历史层次及演变模式研究”(12YJA740041)

摘  要:儿化词的产生是建立在"儿"由单用的实义词变成意义较虚的词缀语素的基础上,最早的儿化词是"表动物的名词+儿"这个偏正结构词汇化的结果,其中的"小"义凸显,就使"N+儿"成了"儿化词的构词框架",在这一框架的类推作用下,推及到了"儿"可以附在非名词上。儿化词最早的家庭成员是表动物的名词,而后发展到了其它词类,过程如下:儿附于表有生命的动物名词→儿附于无生命的器具、人体、服饰、抽象名词、称谓、地理建筑、方位、时间名词后→儿附于数词后→儿附于量词、动词、形容词后→儿附于副词后→儿附于的字结构后→儿附于拟声词、固定结构、名词重叠式后。

关 键 词:儿化词 衍生机制 衍生过程 

分 类 号:H146[语言文字—汉语]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