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巧兰[1]
机构地区:[1]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出 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S4期138-143,共6页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河北方言中‘X-儿’形式音变的动因、机制及类型学意义”(12BYY03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河北方言儿化变音的历史层次及演变模式研究”(12YJA740041)
摘 要:儿化词的产生是建立在"儿"由单用的实义词变成意义较虚的词缀语素的基础上,最早的儿化词是"表动物的名词+儿"这个偏正结构词汇化的结果,其中的"小"义凸显,就使"N+儿"成了"儿化词的构词框架",在这一框架的类推作用下,推及到了"儿"可以附在非名词上。儿化词最早的家庭成员是表动物的名词,而后发展到了其它词类,过程如下:儿附于表有生命的动物名词→儿附于无生命的器具、人体、服饰、抽象名词、称谓、地理建筑、方位、时间名词后→儿附于数词后→儿附于量词、动词、形容词后→儿附于副词后→儿附于的字结构后→儿附于拟声词、固定结构、名词重叠式后。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