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歌艺术的标定性表演与程式化创作  被引量:3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张泽忠[1] 米舜[2] 

机构地区:[1]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2]怀化学院工商管理系,湖南怀化418008

出  处:《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31-34,共4页Journal of Hubei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民委科研项目"转型期侗族歌谣艺术传承场域衍化模式研究"(项目编号:07GX06);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侗族古俗文化的生态存在论研究"(项目编号:11YBA251)

摘  要:田野个案表明,作为口头表演的侗歌艺术,传承场域中表演者的标定性表演与程式化创作值得探讨。分析认为,侗歌艺术的标定性表演与程式化创作自有其特殊性本质。然而固有的经验认为,作为传统携带的表演者,其"标定性表演"仅是一种程式化的复制,创造性甚少。"帕里—洛德"口头程式理论指出"这种经验已经欺骗了我们","剥夺了真正的口头诗人作为独创性的创作者的声誉";侗歌艺术的表演者在表演、展演过程中对"特殊的套语"、"求诸传统"等既定性与结构性语言的巧妙运用即证明了"帕里—洛德"诗学理论的针对性意义。譬如《创世款》中"特殊的套语"的运用,表演者借助套语的传统性和密传性,旨在引发受众的参与和"唤起一种合作的期待"以及增强表演技巧与魅力。这说明"对口头诗人来说,创作的那一刻就是表演"和"创造传统"。据此,结论认为,实践过程中惟有发掘、发见文化遗存基因的创造活力及其特殊性本质,"文化环保"意义上的尊重传统和创造性继承才成为可能。

关 键 词:侗歌艺术 标定性表演 创生传统 特殊性本质 

分 类 号:J607[艺术—音乐]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