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世英
出 处:《哲学动态》1991年第5期44-44,共1页Philosophical Trends
摘 要: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就是讨论“此在”的学问,也就是他的“基础存在论”。他的“基础存在论”完全不同于他以前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此在”这种存在者比起其他存在者有三点不同之处:一、“此在”在“存在者状态上”优先于其他存在者,二、“此在”在“存在论”上优先于其他存在者,就是说,后者不能领悟,前者在自己的生存过程中能领悟自身,且还能对其他存在者的存在进行领悟或追问。三、科学是探讨“非此在式的存在者”的存在的学问,各种科学都是“此在”的存在方式,都以探讨“此在”的存在的存在论为基础。 海德格尔的关于“此在”的形而上学和科学的差别就在于,科学是研究存在者的问题,而形而上学不仅研究存在者,而且研究非存在者即“无”。所以形而上学既是“无”的学问,也是讲“此在”的学问而“无”之发现全赖于“此在”赖于人。 海德格尔“无”的形而上学和他的哲学的诗意,使他和中国具有道家思想的诗人陶渊明十分接近。二者的哲学皆属于追求“本真状态”的超然哲学范畴,但另一方面,二者又有不同:就思想背景看,海德格尔的哲学针对西方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带来的弊端而发,陶渊明的诗则针对“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世风而发。海德格尔是想超出统治人的物以达真,陶渊明则是想超“世俗之尘埃”?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