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海源[1]
机构地区:[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出 处:《哲学动态》1991年第10期21-23,共3页Philosophical Trends
摘 要:1 什么是主体性?笔者认为,主体性是与主体紧密联系的一个概念。研究主体性不能同主体这个概念相分开。这是首先必须明确的一个问题。 关于主体性概念,目前有多种不同的规定。有一点则是相通的,都从活动的主体出发来定义,这是共同的合理性。但似乎均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认为主体性就是主体人的特性或属性,除指明主体是人之外,别的什么也没说;又比如,把主体性理解为实践的特性,实际上就把主体性与实践的特性混作一谈了;第三种观点则突出了主体性的观念性,忽视了主体性的物质性,认为主观性是主体性的集中体现,类似于某些文学评论家所说的“内宇宙”,“内心世界”,这也令人难于同意;夏甄陶教授比较准确地道出了主体性的本质。他认为,主体性就是主体在同客体发生关系的活动过程中的一种功能表现,即主体势作用(所谓主体势,是指主体相对于客体所具有的一种主动的,能动的、自觉自为的态势、状态)。但这个界定似乎着重于活动过程,未曾涉及活动结果,似应补充回答,主体性能否对象化在客体上,以对象化的形式标示在作为产品的存在物中?因此,主体性的内涵规定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