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宗灵[1,2]
机构地区:[1]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讲师610054 [2]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610065
出 处:《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208-213,共6页Jiangsu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外文化交流与近代中国的知识转型"(09&ZD070);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时代思潮的地方回应:四川地区五四新文化运动研究"(SC13C037);电子科技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民国时期的报刊传媒与学生群体之关联互动"(ZYGX2012J131)
摘 要:如何打造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是摆在近代中国先觉者面前的主要任务。"新国"的前提是"新人",现代国家需要现代公民来构成。从梁启超的"新民说",到五四时期的个人觉悟浪潮,再到大革命时代民族主义的狂飙突进,打造新国家、新国民的进程波澜起伏。从清末到民初,各方舆论围绕着"学生"与"社会"应具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兼顾理想与现实的角色规划和身份建构,其中也包括学生自身对此的看法及其实践,这为我们呈现了那个变化多端的时代与世风之下,世人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想象及其嬗变轨迹。
分 类 号:G455[文化科学—教育学] K252[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7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