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任旭明[1]
机构地区:[1]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出 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29-34,共6页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摘 要:主观轮廓是指在物理刺激为同质的视野中知觉到的轮廓,又称认知轮廓或错觉轮廓.斯克曼(Schumann)在1904年首次描述了主观轮廓现象;1955年意大利心理学家凯尼查(Kanizsa)提出了主观轮廓最著名的例证.其后,许多心理学家对主观轮廓现象进行了理论上的解释,提出了众多假说,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试图揭示主观轮廓的形成机制.迄今为止,主观轮廓的理论假说可分为两大类:一为认知解释,认为主观轮廓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包括格式塔假说、认知假说、深度线索假说等,二为生理解释,认为主观轮廓发生在外周神经系统,包括特征觉察假说、侧抑制明度对比假说,高空间频率过滤假说等.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