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贺来[1]
机构地区:[1]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出 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6期26-30,共5页J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摘 要: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它对“公共性”的消解。哲学是根植于“公有现实”的一种理论形态,“公有现实”是哲学的起点与归宿,这点决定了哲学具有追求“公共性”的本性。但由于传统哲学对“公共性”的追求表现为一种极端的样式,导致了后现代主义哲学从哲学的元价值观,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从人的主体性,从哲学的生存论等各个层面对“公共性”追求进行了全面彻底地拆解和批判。公共性之丧失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大理论后果,它昭示人们:超越后现代哲学的关键在于在合理的地基上重塑哲学的“公共性”维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