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法赤泥中锆石的形貌特征与意义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顾汉念[1,2] 王宁[1] 刘恒波[3] 傅宇虹[1,2] 唐红峰[1] 田元江[1]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球深部物质与流体作用地球化学研究室,贵州贵阳550002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3]贵州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设计院,贵州贵阳550007

出  处:《矿物学报》2010年第S1期105-106,共2页Acta Mineralogica Sinica

基  金:贵阳市科技计划项目([2008]筑科工合字第30号);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GY字[2010]3027);中国科学院研究生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资助项目(2009)

摘  要:拜耳法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铝土矿经苛性碱浸渍处理后所产生的工业残渣,每生产1t氧化铝就有1.0~1.5t的赤泥产生(毕诗文,2007)。全球每年产生的赤泥超过1.2亿吨,我国赤泥的年排放量在3000万吨左右。

关 键 词:拜耳法赤泥 锆石 铝土矿 形貌特征 氧化铝生产过程 放射性元素 重组分 工业残渣 钍含量 浸渍处理 

分 类 号:P57[天文地球—矿物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