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雅丽[1]
机构地区:[1]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年第8期53-54,共2页
摘 要:本哈德·施林克的长篇小说《生死朗读》在人性刻画和挖掘深度方面深受好评,而斯蒂芬·戴德利执导的电影《生死朗读》同样获得了第66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2009英国电影学院奖和2009美国演员工会奖等殊荣。从人性的角度比较分析本哈德·施林克的小说《生死朗读》和斯蒂芬·戴德利的电影《生死朗读》,小说《生死朗读》在人性刻画上具有鲜明的特点,而这种人性刻画的深度在斯蒂芬·戴德利的电影《生死朗读》中却被无形的磨平并消解了。斯蒂芬·戴德利挖掘了小说《生死朗读》中那段感人至深的不伦之恋,但却削减了原著最为核心的在历史背景下人性的深度刻画的力度。本文尝试从电影语言、电影类型、形象符号的特点等方面分析原作人性深度被消解的原因。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