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彭中宜[1] 戚秋藤[1] 李国梁[1] 齐笑庸[2]
机构地区:[1]黑龙江省医院,哈尔滨市150036 [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血研所,哈尔滨市150083
出 处:《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1994年第3期306-308,共3页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摘 要:继自体骨髓移植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BSCT)已经成为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另一有效治疗方法。特别在我国同基因供髓者缺乏的情况下,发展ABSCT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但在正常状态下外周血干细胞(PBSC)水平仅为骨髓的1%~10%。因此,如何提高外周血干细胞水平,采集到足够的PBSC是进行ABSCT成功的关键。已知抗肿瘤药物具有对PBSC的扩增作用,但是目前国内常用的几种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化疗药物对PBSC的扩增作用有何不同,化疗后PBSC的动态变化如何,报道甚少。我们对3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采用四种不同方案化疗后PBSC的变化,进行了动态的比较观察。
关 键 词: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化疗方案 外周血 CFU-GM 急性白血病 干细胞移植 阿糖胞苷 PBSC CFU—GM 化疗药物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