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竹梅
出 处:《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65-72,共8页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摘 要:《琼林雅韵》问世以后,遭到了明中叶时期戏曲理论家的纷纷指责.然而,明嘉靖年间,南京教坊著名的老曲师顿仁,却“于《中原音韵》、《琼林雅韵》终年不去手,故开口、闭口与四声、阴、阳字,八九分皆是”.众所周知,《中原音韵》为北曲正语作词之楷式,元人作曲,“兢兢无敢出入”.这在当时就早已成为定局.而朱权又为什么要重新编写一部曲韵韵书呢?最好的解释恐怕是,朱权所欣赏和熟悉的戏曲本身发生了某些变化.元中叶以后,南方城市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杂剧创作和演出的中心逐渐由大都移向杭州.此时的杂剧作家多为杭州或南方人氏.《录鬼簿》的初稿大约完成于元至顺元年(1330).后经两次修订,完稿大约在至正年间(1341—1360),正值元代末年.据《录鬼薄》所载,和钟嗣成同时代的作家中,金仁杰、范康、陈以仁等15人为杭州人氏,有10人家居或迁来杭州,还有16人为江浙一带人氏.《青楼集》记载了元中叶以后的艺人情况.其中籍贯和活动范围可考的,就有天锡秀、廉前秀、平阳奴等26人驰名于江浙、江淮、江湘、金陵一带.南方戏曲艺术的发展状况可见一斑.杂剧的衰微,使曾经不被重视的南戏又伺机复兴了.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