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出 处:《CO.公司》2004年第12期78-81,共4页
摘 要:在中国,MBO(管理层收购)发展时间很短,其中上市公司的MBO历程更是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如果从股权变更的实质来看,最先出现MBO身影的上市公司应该是大众科创(1997年3月)。当时,MBO还是一个令人回避的字眼,因此,大众采用了过渡的手段,借助职工持股会成功实现对企业的控制。2000年4月开始的粤美MBO可以说是我国上市公司正式实现MBO的首例,随后宇通客车、方大(曾名为"深方大")等公司也进行了MBO,但真正实施的并不多。2002年10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其中对收购方为企业管理层的情况作出了相应规定,被认为是政府对MBO的首肯.MBO的热潮随之到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包括永鼎光缆、特变电工、鄂尔多斯、胜利股份,等等。与此同时,理论界和媒体也频频研讨,积极参与,MBO的讨论一时成为热门话题。有的媒体甚至大胆预言:"2003年将是中国企业的MBO年"。然而仅仅半年之后,财政部又叫停了MBO。究竟是什么原因使MBO在中国的发展起伏不定,很值得探究。西方学者DuncarnAngwin认为,忽视对MBO后业绩的研究显然是不负责任的。MBO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公司的绩效,如果不能提高公司的业绩,就没有进行MBO的必要。本文通过对"方大"MBO的动因、融资情况以及收购前后的业绩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MBO后公司的业绩?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