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颅凹占位病和脑干病变听觉脑干诱发反应鉴别初探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杨友松[1] 

机构地区:[1]四川省人民医院,610072

出  处:《四川医学》1993年第6期358-359,共2页Sichuan Medical Journal

摘  要:本文就28例后颅凹占位病和脑干病变听觉脑干诱发反应(ABR)峰间期(IPL)延长和Ⅲ~Ⅴ/Ⅰ~Ⅲ比值异常探讨其鉴别特点以及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本组共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范围为16~89岁,平均43.2±15.7岁,28例中只有2例大于60岁。所有患者至少作过两次CT扫描。本组后颅凹占位病15例,其中桥脑小脑角(CPA)单侧听神经瘤4例,脑膜瘤、三叉神经纤维瘤及脊索瘤各1例,枕大孔区脑膜瘤1例,枕大池蛛网膜囊肿2例,小脑肿瘤3例以及小脑血肿2例。脑干病变13例,其中肿瘤2例,血肿3例,梗塞5例,延髓脊髓空洞症1例以及多发性硬化(MS)2例。15例后颅凹占位病中10例得到手术和病理确诊。二、ABR测试方法:采用日本光电公司Neuropack 5304K型四道诱发电位仪,导联Cz-A_1和A_2,带通50-3kHz。

关 键 词:后颅凹占位病 听觉障碍 鉴别 

分 类 号:R739.410.4[医药卫生—肿瘤]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