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莹[1]
机构地区:[1]四川大学中文系
出 处:《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13-14,共2页Journal of Qinzhou Teachers College
摘 要:大学校园是诗歌成长的重要沃土,大学生也是诗歌在未来得以延续的传承者之一.而如今,现代新诗在大学校园里却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除了在文学史上讲述的诗人诗作以外,很少有人主动去阅读新诗,即便是文学史上重要讲述的,大家也是被动地去接受.2003年12月,安徽技术师范学院的陈传万曾在某高校做了一份关于新诗的调查,当问及是否喜欢新诗时,抱无所谓和一般态度的达到65.29%,对于新诗现状持繁荣态度的仅有6.75%,对于所熟悉喜欢的诗人诗歌,就只是文学史上或中学语文上所重点提到的,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余光中的<乡愁>、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使新诗不能占据大学生的心灵,而在一种边缘地带徘徊?本文拟以郭沫若的诗歌为例,对其原因探究一二.
关 键 词:现代新诗 诗歌 文学史 讲述 诗作 诗人 郭沫若 当代大学生 高校 阅读
分 类 号:G641[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I227[文化科学—教育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