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瑞芸
机构地区:[1]美术史家 作家 现居美国
出 处:《美术观察》2002年第1期72-76,共5页Art Observation
摘 要:在中国艺术传统中,人们追求并注重做人与为艺的统一,有所谓“画如其人”的常规,还有所谓“人格高画格高”之通例,因而评画论艺时强调“知人论事”。我们还知道,中国的评判者在评价艺术家的时候多半依从的是道德和伦理等社会学的标准。在西方,评判艺术则另有标准,尽管他们同样注重艺术的社会学价值,但似乎并不把艺术家仅仅看作道德的训诫者。西方艺术史家可能会将艺术家的性格和处世作风视作个人私事忽略不论,而将艺术的发展看作人类意识和时代思潮的更替和递进。当然,西方人并不忽视对艺术家的全面记述和研究,但那多半会蜕变为传记文学家的虚构和创建。 巴内特·纽曼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他创作的那些几乎是单色的巨幅抽象的确具有一种逼人的气势,但气势宏大并非为纽曼的绘画所独有。换句话说,所有抽象表现主义者的作品均具有这一品格。但是纽曼仍不乏个性:他是抽象表现派中杰出的理论家,发表论文无数;他还是一个好斗的辩论家,他的不依不饶令艺术理论大师潘诺夫斯基落荒而逃,甘拜下风。在加拿大,围绕着纽曼的一幅“简单”绘画的“高昂”价格,专家与公众之间甚至爆发了一场激烈论战。画面背后的纽曼究竟是何面目,让我们通过旅居美国的美国艺术史家王瑞芸的描述,细加辨认。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