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郜积意
出 处:《诗探索》2000年第1期189-200,共12页Poetry Exploration
摘 要:迄今为止,人们关于后新诗潮的看法意见纷纭.有相当部分的学者看到后新诗潮的诗歌写作是一种“个人化写作”,尽管对个人化没有确切的定义,一个关注当代诗歌的学者将不难看出这一主张背后的“意识形态”意味——在1980年之前,甚至在“朦胧诗”阶段,诗歌写作一直未能摆脱外在“代言”的角色,即把诗歌写作当做一种宣传或斗争的工具,因此个人化写作成了反拨宣传性或工具性写作的有效手段。相反,持另一种观点的学者却认为诗歌写作的“代言”角色并未损害诗歌的价值,诗歌史的事实是,那些伟大的诗歌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代言”的角色,因而后新诗潮的缺陷恰恰在于过分迷醉自我而损害了诗歌价值。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