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谢昭新[1]
出 处:《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97-105,共9页Journal of Huai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当代小说理论研究>(编号04BZW047)
摘 要:对新时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问题进行历史审视,认为对“现代性”概念的界定,越来越显得纷繁驳杂,将“现代性”看成一个无所不包的百宝箱,这就有违对学术名词科学界定的逻辑性了。对此,提出了回归80年代王瑶先生对“现代性”的诠释,重要的是掌握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主体内涵:民主、科学、启蒙、进化、进步、先锋性、社会主义等。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问题研究,开始注意的是起点问题,是起于“五四”还是起于晚清,后来逐渐将视角投入晚清至“五四”这一历史链条上,结合文化思潮、作家创作的现代性审美特征,分别论析晚清和“五四”文学的“现代性”形态,显示了“现代性”研究的深入、深化。针对以往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主义、进化论、国民性、颓废、反现代主义、先锋性等问题关注较多,而对审美现代性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现代性和重点作家作品的现代性品格,则缺乏深入研究,故提出:除了注重“现代性”的“外在批评”,还应该加强文学“现代性”的“内在批评”,尤其是文本的审美现代性研究。
关 键 词:现当代文学研究 “现代性” 历史审视 20世纪中国文学 90年代以来 “五四”文学 现代主义 现代性品格 文学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 现代性研究 科学界定 80年代 社会主义 问题研究 文化思潮 审美特征 作家创作 作家作品 历史时期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4.16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