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顾淑彦[1]
出 处:《敦煌学辑刊》2010年第4期128-139,共12页Journal of Dunhuang Studies
摘 要:敦煌石窟依据《贤愚经》绘制的故事画,在早期洞窟中就已经出现了,如第275、254、257、285、296等窟,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隋代。初唐至吐蕃占领时期,此类故事画在洞窟中消失。而到了晚唐五代宋时期,依据《贤愚经》绘制的屏风画出现在第85、98、108、146、55等洞窟壁画的下方,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贤愚经变。本文从艺术特色、内容取舍等方面对敦煌石窟中的贤愚经变进行了比较,并尝试分析贤愚经变入绘洞窟的原因及作用。
关 键 词:晚唐五代 敦煌石窟 贤愚经 洞窟 吐蕃占领时期 故事画 艺术特色 内容取舍 绘制 屏风画 现象 分析 初唐 壁画
分 类 号:K870.6[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