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哲学追问——“何以需要”与“何以可能”  被引量:12

Two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on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王锐生[1] 

机构地区:[1]首都师范大学政教系

出  处:《新视野》2005年第5期8-9,20,共3页Expanding Horizons

摘  要:文章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需要”与“何以可能”两个问题展开分析与考察。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能够在中国传播和光大,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最早把中国的命运与马克思主义相联系、相依托。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依然面临中国化的需要,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本性和要求,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革命的理论,是实践的理论,它来自实践还需要再回到实践中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寻求发挥作用的环境、条件和适宜土壤的过程,同时也是检验、发展和进一步完善理论的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而非机械相加、生搬硬套,已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经验,但这个过程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需要运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不断克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种种矛盾、差异和不协调。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何以需要 何以可能 

分 类 号:A849.11[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