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空间分工理论评述  被引量:7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石崧[1] 宁越敏[1] 

机构地区:[1]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出  处:《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2期101-105,共5页Economic Perspectives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4JJDZH003)资助.

摘  要:长期以来,分工一直被视为一种基本的经济学、社会学原则,在社会的生产组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秉承斯密分工思想的主流经济学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斯密困境”的解答和分工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等问题上,而较少考虑分工的地理空间内涵。只有源于斯密-李嘉图一脉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前苏联的劳动力地域分工理论才涉及分工所蕴涵的空间意义。如果简单地把分工的空间表现称之为劳动力空间分工的话,上述理论可理解为传统的劳动力空间分工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生产的空间组织及资本的投资指向等变革出现,在资本和劳动力的时空结合中,空间逐渐作为一种参与使用的战略变量,从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动摇了传统工业区位论的基础,催生了新的劳动力空间分工理论。当空间成为一种生产资料时,劳动力空间分工在本质上是分工演进的较高阶段。本文拟在把握西方劳动力空间分工理论来龙去脉的基础上,对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该理论的进展做出整体评述。

关 键 词:分工理论 劳动力 理论评述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主流经济学 国际贸易理论 社会经济环境 工业区位论 生产组织 

分 类 号:F719[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