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时脾切除的适应证和益处  被引量:5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谭毓铨[1] 王贵民[1] 

机构地区:[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长春市130021

出  处:《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6年第9期580-581,共2页Chinese Journal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

摘  要:脾切除曾是治疗脾损伤的惟一方法,但自1952年King及Schumaker报道了5例因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而脾切除后两年内发生重症感染的婴幼童后才引起重视。随后的研究逐渐认识到脾具有免疫功能,脾切除后易发生“脾切除后极严重感染(OPSI)”,从而对脾损伤后的治疗发生了概念上的改变,即尽量保存脾。例如有选择地采用非手术疗法、各种保脾手术方法、脾部分切除及残脾自体移植等。我国经夏穗生教授倡导经多次脾外科专业会议后,脾损伤后应尽量保脾的概念已取得共识。文献中指出这类手术虽操作较复杂,但只要病例选择得当,并不影响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率,能保留脾的免疫功能,不至发生OPSI。除了脾损伤外,近年来对较罕见的脾肿瘤、囊肿甚至脓肿均有脾部分切除获得成功的报道。至于脾切除的其他一些适应证,如一些血液病及遗传性疾病则认为属病理脾,应在正规内科治疗无效时可行脾切除的概念未变。

关 键 词:脾切除后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适应证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非手术疗法 脾部分切除 益处 内科治疗 

分 类 号:R657.34[医药卫生—外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