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200030
出 处:《上海精神医学》2006年第5期300-301,318,共3页Shanghai Archives of Psychiatry
摘 要:ICD和DSM诊断系统的出现为精神科临床工作者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标准,是现代精神病学的重要发展。但是精神疾病如此的复杂,现有的诊断和分类系统能够客观的反映精神疾病的真实面貌吗?这样的疑问似乎从未停止过。有两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值得思索和讨论:1.现有的诊断标准大多为诊断的实施设定了“阈”(threshold),即诊断标准中所需的症状的数目、严重度以及持续时间,只有达到了阈值才能作出相应的诊断。如果没有达到诊断的阈值,即使存在明显的功能损害,也难以做出明确的诊断。究竟怎样来看待这样的“阈下综合症”(subthresholdsyndrome)呢?2.临床中大量共病现象的存在又该如何解释?疾病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独立的还是互有联系的?目前,通用的精神障碍分类法力图勾勒每种疾病清晰的轮廓、准确无误地划清疾病之间的分界。然而,如此之高的共病率似乎暗示很多精神障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于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20年来许多学者提出用“谱系”(spectrum)的方法来补充目前精神障碍标签式的分类法。谱系的概念起源于光学,在精神医学中被用来构建一个与DSMI轴精神障碍相关的所有现象学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不仅包含DSMI轴精神障碍的核心症状,还包括与之相关的阈下综合症、其他相关障碍、不典型表现,有时还包括了相关的人格特征、素质乃至于行为及认知模式;在这些貌似有所差异的障碍和问题下可能有着潜在的、共同的病理机制。谱系的方法并不完全否定现有的分类学系统,接受核心症状群作为精神障碍的“原型”(proto.type),但却拓展了精神障碍的外延部分。在这些倡导谱系方法的学者眼里,精神障碍不再是象DSM和ICD中标签式的、完全独立的、界限分明的实体,而应该是维度的、异质
关 键 词:强迫谱系障碍 创伤后 诊断系统 精神障碍 精神疾病 临床工作者 应激 现代精神病学
分 类 号:R749.5[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